第03版:深度

极端天气频发,农业如何应变?

8月22日,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恒升镇梓潼村党员干部和村民在大豆基地浇水抗旱。

8月19日,党员志愿者在贵州省遵义市新蒲新区新蒲村抗旱浇灌。

8月23日,邢台市南和区气象局工作人员(左)在阎里乡大豆玉米复合种植基地指导农民预防气象灾害。

8月25日,在遵义市务川县分水镇过江社区,村民在进行秋耕补种。

8月20日,在重庆市梁平区仁贤街道仁贤村,收割机进行水稻抢收作业。

这是鄱阳湖畔南昌市高新区鲤鱼洲管理处一个电排站。为了取水,当地组织挖掘水渠深入到湖区更深处(9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

8月14日,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莫干山镇高峰村苗木种植基地,工人给苗木覆盖防晒网(无人机照片)。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广发、频发、重发、并发。这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威胁着工农等产业生产。特别是农业生产,更容易受到天气影响。在这样的情况下,确保农业生产安全也正变得更加迫切。

极端天气影响日益严重

“我家去年秋天就没种上冬小麦,当时地太湿,脚一踩就陷进去了,没法种麦子。虽说种上了也赚不了几个钱,但地闲着心里不是个滋味。”说起2021年的秋汛,沧州孟村回族自治县辛店镇一位农民一脸的无奈。

2021年秋季,河北出现大范围长时间降雨,这给冬小麦播种带来严重不利影响。由于农机难以下地,全省晚播小麦比例高达76%,导致越冬前一、二类苗占比只有39.2%,苗情近30年来最差。

面对特殊生产形势,河北省统筹中央财政4亿元、省级财政1.5亿元农业生产救灾资金,全力推动小麦促弱转壮和病虫害防治。农业农村系统深入实施粮食稳产专项行动,开展科技壮苗百日会战,先后开展了镇压锄划、春季肥水管理、中后期“一喷三防”等一系列“田间日”活动,千方百计促进苗情转化升级,最终赢得了夏粮的丰收。

9.49米,这是今年8月23日8时中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标志性水文站星子站水位。受持续高温少雨天气影响,鄱阳湖水位持续快速下降,湖区旱情日益严重。

今年7月以来,南方地区出现持续高温少雨天气,为1961年有气象记录以来同期高温日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降雨量最少时间段。水利部在8月17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说,长江流域旱情快速发展,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6省(市)耕地受旱面积1232万亩,83万人、16万头大牲畜因旱供水受到影响。

干旱威胁着秋粮的生产。“距秋粮大面积收获只剩一个多月时间,粮食生产到了对温度、水分反应最敏感的时期,高温热害与干旱叠加对粮食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如果应对不及时、措施不到位,可能对部分地区粮食的授粉、灌浆、结实等产生一定影响。”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吴天龙说。

极端天气影响的不止我国。进入8月下旬,意大利中部地区的葡萄本应很快迎来成熟与丰收。而对有近二十年种植与酿酒经验的农户法耶·洛泰罗来说,今年作物长势着实让她犯了难。

洛泰罗的农场位于意中部托斯卡纳大区,主要种植葡萄、油橄榄和当季蔬菜等作物,同时生产葡萄酒和橄榄油等农产品。走进烈日炙烤下的葡萄园,这里的土壤呈浅黄色,一些地方已经开裂,不少葡萄的表皮长出了“皱纹”,汁水难以称得上充足。

6月底至今,接连不断的热浪让欧洲人叫苦不迭,南欧、西欧和东欧多地气温创下有记录以来新高。

夏季炎热干燥是南欧地中海气候的特征,但温带海洋性气候的西欧今夏也没有了往常的凉爽湿润。数据显示,葡萄牙、西班牙、法国和英国部分地区7月均出现40摄氏度以上高温,其中英国首次突破40摄氏度。

天气炎热,外加降雨明显少于往年,欧洲一些地方出现了干旱。法国卢瓦尔河部分河段几乎完全干涸,一些运河被迫关闭。莱茵河是欧洲黄金水道之一,8月16日的数据显示,它流经德国科隆河段的水深已不到两米。意大利最长河流波河水位创历史新低,今年夏天部分河段游船观光活动暂停。欧洲干旱观测网站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欧盟和英国约63%的地区发布了干旱警告或预警。

极端天气已成为全世界面临的“大敌”。

多方联手保农业生产安全

“今年我省夏粮丰收既得益于政策帮扶到位,也得益于农业部门组织大批专家下田指导,终于闯过一道道难关。”河北省农业厅的一位负责人说。

“从播种、田管,到收获、销售,在每个关键节点,超常超强的举措、力度空前的政策和科学有效的技术,为夏粮丰收争取了主动。”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

夏粮已获丰收。秋粮更松懈不得。因为秋粮产量占据着一年粮食生产的大头——全年粮食产量的75%以上。

我国各地各部门多措并举克服高温干旱等不利影响,加紧推进抗灾稳产关键措施落实,全力减轻灾害损失、夺取秋粮丰收。

“对处在分蘖期的双季晚稻,田间最好保持2至4公分水层;对处于抽穗扬花期的一季中稻,在千方百计保水源灌深水的基础上,适当喷施叶面肥,提高植株对高温的抗性。”连日来,江西多地遭受旱情,农业灌溉受影响,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研究员方福平领队的科技小分队来到瑞昌市范镇和横港镇的田间地头,为种粮大户“把脉”粮食生产。

增施叶面肥,防高温热害,提高水稻结实率……在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牛首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陈富华正在田间地头巡查指导水稻生产。结合当地水利条件,根据不同作物、苗情,农业农村部科技小分队和湖北当地农业专家提出适时灌溉保湿降温、病虫害防控及补种改种等措施建议,千方百计抗旱保秋粮。

做好水分管理措施、促进粮食生长发育、努力增加粒重……农业农村部作出一系列部署,因灾因地因作物精准指导服务,科学抗旱救灾。同时,派出25个包省包片联系工作组和12个科技小分队赴秋粮重点省和受高温干旱影响重点地区开展技术指导。

面对严重旱情,为保障农业灌溉用水需求,多方正加强调度管理。水利部组织湖北、湖南、江西、安徽4省1983处大中型灌区逐一编制取水计划,做好与长江干流、洞庭湖“四水”、鄱阳湖“五河”来水情况的有效衔接,科学调度闸门、泵站等设施,及时开闸引水、开机提水。农业农村部推动有灌溉条件的区域统筹调配水源,对于丘陵岗地、“望天田”等缺乏水源的区域,通过机械、机井等提水送水,尽可能扩大水源。

全力抗旱救灾的同时,多方也集中资源力量,加大支持力度,最大程度减轻种粮农民灾害损失。日前,财政部、应急管理部下达4.2亿元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其中,预拨2.1亿元,支持安徽、江西、湖北、湖南、重庆、四川、新疆等7省(区、市)做好抗旱救灾工作。

气象减灾变“靠天吃饭”为“知天而作”

极端天气危害不断地加大,也让气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气象部门可以通过提前预测出即将出现的极端天气,让相关部门或人员及时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以避免或减轻灾害的损失,从而变农业‘靠天吃饭’为‘知天而作’。”对于气象减灾,河北省气象部门的相关人员这样说。

今年8月8日7时至9日7时,河北省出现大范围降雨过程,降雨区平均降水量为22.2毫米。河北省气象部门及时预警,会同农业农村等部门密切监测降雨对秋季作物的影响,指导种植户及时应对。

本次降水过程到来之前,河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农业气象相关业务人员赴位于石家庄的省供销社示范田,针对夏玉米、大豆等秋收作物长势、田间土壤水分状况、作物病虫害发生情况等进行考察。针对今年夏玉米等作物播种期略偏晚的情况,工作人员提出,目前夏玉米大部分处于拔节期,要注意强降水过程和气温变化,同时监测玉米螟虫害。

8日,邢台市南和区气象局会同农业农村局,通过抖音直播雨情。郝桥镇政府在接到区气象局的“农业气象专题”服务之后,全镇干部职工下沉到村,利用微信群、村大喇叭等渠道加大宣传,及时传达最新暴雨预警信息。对部分出现渍涝的玉米农田,乡镇、村干部共同组织种植大户进行排水。

针对此次过程,巨鹿县气象局事前加密与省、市气象台会商频次,准确预报本次强降雨天气过程,联合农业农村局制作《农业气象专题》,并通过微信、微博、邮箱等渠道向社会公众特别是农业种植大户发布。县气象局通过电视、短信、网络新媒体等渠道向公众发布预报预警和雨情信息,方便社会公众实时了解天气信息。

气象是防灾减灾的第一道防线,我省气象发展的状况如何?怎样筑牢这第一道防线呢?

记者从省气象部门了解到,目前,我省基本建成了地空天一体化的立体综合观测网,地面降水要素分辨率达到5×5公里;实现精细化智能网格预报,0—72小时天气预报分辨率达到1小时/1公里;暴雨预警信号准确率达到93%,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达到66.5分钟,公众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98.4%,气象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GDP的比重由上世纪3%降到0.46%。气象服务已融入农业、交通、水利、能源、旅游、海洋、健康等几十个部门、上百个行业。成绩的获得、经验的积累,都为新时代河北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建成全国气象强省、实现气象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据河北省政府7月19日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气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到2025年,河北基本建成开放协同的现代气象科技创新体系,气象关键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高,学术水平和影响力进入全国先进行列。到2035年,气象关键科技领域实现重大突破,气象监测、预报和服务水平国内领先,部分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以智慧气象为主要特征的气象现代化基本实现。

为此,河北省将通过建立健全分灾种的气象风险预报预警体系,提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海河流域区域洪涝、中小河流洪水、山洪灾害、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灾、海洋灾害等气象风险预报预警能力和气象灾害防御决策支撑能力;实施“网格+气象”行动,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乡镇(街道)等基层网格化管理;打造国内一流的人工影响天气室内实验中心,培育省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创新中心等相关措施筑牢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

(稿件综合 新华网 中国气象报 河北新闻网等)

本版图片均为新华社发

2022-09-08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12793.html 1 极端天气频发,农业如何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