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赵晓慧 王守一
从聚焦智能充电桩生产到布局新能源光伏产业,从关注单个产品的绿色环保到谋篇整个产业链的节能减碳……近日,记者走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石家庄科林电气设备有限公司,看到随着国内外对智能化生产生活不断提出的新要求,这家企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在智能化、新能源、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赛道上开拓前行。
第一站:新能源事业部
“家门口充电,省钱又方便。”近日,随着科林电气光储充示范项目落户石家庄市平山县北庄村,村民们在家门口为爱车充电的愿望正在成为现实。
该项目采用“光储充放”一体化智能设计,通过安装光伏板、蓄能电池和充电桩,构建起了一个小型微网。白天有光照时,由光伏板发电供给充电桩使用,多余的电存到蓄电池;夜晚蓄电池给充电桩供电,实现充电站“零碳”运营。
近年来,河北大力发展光伏、风电等绿色能源,清洁能源发电量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分布式光伏在为老百姓带来收益的同时,也给电网带来了极大的考验和挑战。
“这个是我们针对整个微网系统搭建的一个模拟场景,通过光伏提供能量,储能实现能量转换,满足电动汽车绿色能源充电服务。其中,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中光伏并网逆变器AI智能运维,可有效提升光伏系统5%到10%的发电效率。”科林电气新能源事业部技术人员穆佳欢说。
穆佳欢同时表示,储能系统作为整个微网系统的能量储存介质,既可削峰填谷,有效缓解配电网的压力,也可智能调控,提升微网的稳定性。
据穆佳欢介绍,目前,公司已在冬奥会奥雪小镇、平山县北庄村等地相继建设了成熟的示范项目,不断推动着新能源行业的技术发展。
第二站:环网柜事业部
近年来,随着新能源跨越式发展和新型电力系统的构建,传统配电网正在实现全新的重构。
作为配电行业的“老兵”,科林电气多年前已经关注到电网安全稳定运行与新能源吸纳利用问题,并于2020年9月,为广西电网首个“双环网+主干配”网架结构的配电自动化系统提供整体解决方案,产品涉及耐湿热环境型环网柜和智能分布式配电自动化终端,具有技术先进、配置灵活、动作可靠等特点。
在电网安全稳定、绿色环保等方面,科林电气也有着多年的技术积累和沉淀。
作为河北省智能电力高端设备制造企业,科林电气抓住“双碳”机遇和挑战,通过干燥空气作为电力开关绝缘介质在微正压力下可靠性运行研究,提出了一种开关设备传动轴对中偏差的精准测量方法,解决了电力行业压配电系统中长期使用大量SF6气体给环境造成的严重污染难题。
“为助力节能降碳,我们为市场提供了多种环保型产品,其中就包括我们研发设计的KEAR-12型智能环保气体绝缘环网柜,该产品通过了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组织的国家级技术鉴定会,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目前,该产品大批量应用于雄安新区建设,累计销售额达2亿元,得到国家电网和高端用户的一致好评。”石家庄科林电气设备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刘立刚说。
第三站:科林研究院
“你可别小瞧我手上的这台小设备,它可是公司聚焦分布式光伏行业市场发展痛点、难点,专门研发、即将推向市场的光伏并网点智能微型断路器。”科林研究院平台研究室项目经理陆志远说。
光伏并网点智能微型断路器,由电源、智能监控模块、交流断路器模块组成,能在电网失压或断开的情况下控制交流断路器跳闸,切断逆变器与电网的连接,防止电力孤岛的形成,从而避免对维修人员人身安全带来危害,防止因电压幅值和频率的漂移对用电设备带来的破坏。在电网恢复正常后,智能微断能控制断路器合闸,恢复并网。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智能微断同时具有485和载波通信等接口,能实现与融合终端等多种设备的即插即用通信,并以其易安装、体积小、成本低等特点,适用于小容量的光伏并网系统。
“该产品的研发成功,大大提高了分布式光伏并网的安全性,为大规模推进分布式光伏并网,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有力支撑。”陆志远说。
第四站:科林产业园
观察不同颜色的电能负荷标识,同步了解每栋楼宇和车间的用能情况;进入用水场景,轻松掌握园区关键节点的用水数据;切换到地源热泵模式,地热机组运行状态的实时数据一目了然……随着智慧能源大数据平台的投用,科林产业园愈发智能了起来。
“作为科林电气投资建设的高端智能电力装备制造基地,园区结合物联网通信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三维可视化技术,建设了智慧园区能源管理平台,将水、电、气、热等能源数据传输到后台,构建以‘源-网-荷-储-平台’为架构的园区能源互联网,实现园区全域数据信息的感知。再通过信息流与能量流的协同耦合,挖掘园区内‘源-网-荷-储’可调控能力,将园区打造为具有能源互联网特色的安全、绿色、智慧的新一代园区。”科林产业园智慧园区能源管理平台项目经理曹晓光说。
据曹晓光介绍,管理平台通过对企业用水、电、蒸汽等各类能源、重点耗能设备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控,分类、分项对企业各级能源消耗精细化管理,通过对比能耗使用情况,了解不同对象的能耗规律,发现能源使用过程中的漏洞和不足,实现碳绩效的跟踪与分析,让用户进一步挖掘节能潜力,提高经济效益。
“目前,该平台已助力全国100余家企业、园区的能源服务,并柔性互联全国各园区,聚合不同形式的可调控资源,参与国家电力现货市场交易、碳交易等,对建设园区能源新业态、推动企业绿色发展有着积极意义。”曹晓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