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云
地下水是我国北方主要的供水水源,20世纪70年代开始,华北地区大规模开发利用地下水,造成严重超采。解决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问题,对地区水安全和生态安全意义重大。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以京津冀地区为重点,综合采取“一减一增”措施,系统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治理
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治理面临的形势与机遇
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状况已严重背离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下水超采治理工作,强调要加强地下水管理与保护。
《水法》规定,在地下水超采地区要“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指出,“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逐步削减地下水超采量,实现采补平衡”;《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指出,“实施地下水保护和超采漏斗区综合治理,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要求,“实行地下水取用水总量控制和水位控制”“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逐步削减开采量,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国务院《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要求,“严控地下水超采”“开展华北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
南水北调工程建成,为超采治理提供了水源条件。南水北调工程是优化我国水资源时空配置格局,解决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于2014年12月全面建成并正式投入运行,有效改善了华北地区水资源条件和配置格局,为实施地下水超采治理创造了条件。首先利用南水北调工程引江水替代受水区城区生活和工业等开采地下水,解决城市用水增长与城区地下水超采问题;再是利用引江水替代非城区部分工业开采地下水和以城带乡供水方式替代部分农村生活开采地下水;三是利用引江水置换出城市和工业原挤占农业用的当地地表水,并退还给农业,以替代部分农业开采地下水;四是加强城区再生水与地表水联合运用,替代下游部分井灌区农业开采地下水,逐步削减农村地区地下水超采量。
试点先行先试,为超采治理积累了经验。2014—2016年,财政部、水利部、原农业部等有关部门在河北省开展了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试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引领,探索水权制度,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加强地下水监测管理,通过地表水置换地下水灌溉、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压减冬小麦种植面积、推广节水小麦种植模式等措施,实施地下水压采,地下水年超采量减少了约20亿m3,探索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2017年以来,已将治理范围逐步扩大到山东、山西、河南等省份。
坚持问题导向,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治理
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要以京津冀地区为治理重点,坚持问题导向,按照近远结合、综合施策、突出重点、试点先行的原则,加快完善南水北调中线一期配套工程,逐步增加向华北供水量,为地下水超采治理创造条件。同时,在保障正常供水的前提下,相机为京津冀河湖水系进行生态补水,回补地下水。
综合施策推进治理。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必须坚持“一减一增”两个方向、“节”“控”“调”“管”四大手段。“一减”,即通过节水、农业结构调整等措施,压减地下水超采量;“一增”,即多渠道增加水源补给,实施河湖地下水回补,提高区域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
“节”,即在地下水超采区,进一步挖掘节水潜力,加快灌区节水改造和田间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推广农艺节水措施和耐旱作物品种。深入推进工业和城镇节水,控制高耗水产业发展。
“控”,即强化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刚性约束,严控城镇及产业发展规模、布局和结构,严控高耗水产业发展。公共供水管网覆盖范围内的自备井,原则上一律予以关闭。严控农业种植和灌溉面积发展,压减农业灌溉地下水开采量。
“调”,即多渠道增加水源供给。增加地表水和外调水供水是治理地下水超采的有效措施,在充分利用当地水,特别是加大非常规水源利用的基础上,用好用足引江、引黄、引滦等外调水源。一方面置换城镇、工业和农村集中供水区地下水开采,推进农业水源置换,减少地下水开采量;另一方面通过实施河湖生态补水,恢复河湖水面,修复河湖水生态环境,增加地下水入渗补给。
“管”,即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发挥河长制湖长制作用,强化地下水利用监管,严格禁采区、限采区管理,加强地下水监控能力建设,创新管理政策机制,严格考核监督,逐步完善地下水管理和保护体系。
强化节水措施。加强农业节水,调整种植结构;加强工业节水,推广通用节水技术和生产工艺,推动工业园区统筹供排水、水处理及循环利用设施建设;开展城镇节水,立体化宣传普及全民节水理念,构建节水型社会。
实施河湖生态补水。一是利用调水工程完全达效前设计供水与实际供水量的富余能力,向工程沿线河湖实施生态补水;二是通过加强水源和工程科学调度,合理延长工程调水时间或利用工程加大设计能力,相机向工程沿线河湖实施生态补水。
强化地下水监管。管控政策机制是保障治理效果的长效措施。通过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发挥河长制湖长制作用,强化地下水利用监管,完善地下水管理和保护。
强化水文支撑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水文监测站网功能优势、信息优势、监测优势,打造卫星遥感、无人机扫描、水文站点监测和地下水自动监测的立体监控服务体系。通过开展河湖生态补水监测、地下水评价预警分析、地下水超采效果评价等技术服务工作,为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综上所述,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必须通过强化节水、实行禁采限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充分利用当地水和外调水置换地下水开采等措施,逐步实现地下水采补平衡,降低流域和区域水资源开发强度,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水安全保障。
(作者单位:河北省衡水水文勘测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