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
农行廊坊分行始终牢记“国之大者”,厚植为民情怀,将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作为矢志不渝的历史使命和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聚焦农业产业化、农村政务、乡村建设、普惠金融等领域,优化体制机制,倾斜政策资源,加大信贷投放,全力当好金融服务“三农”国家队、服务乡村振兴主力军。
党建引领
为乡村振兴注入金融血液
坚守“姓农”“为农”本色。该行党委书记挂帅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推进小组,与廊坊市农业农村局签署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合作协议,升级构建“政府增信、银行授信、农户受益”金融支农工作模式。该行围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对接“万企兴万村”行动,支持“联农带农”主体企业27户、贷款余额21亿元;优化信贷政策和适用产品,打造以安粮、富村、宜居、惠民和安居、乐业、幸福、普惠、保障为主题的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系列品牌;构建“乡镇网点+远程银行+惠农通服务点+互联网金融服务+流动服务”五位一体渠道体系,县域网点数达到68个,占辖属网点总数的72.3%,惠农通服务点1769个,电子机具行政村覆盖率76.2%,发放乡村振兴卡5.8万张,代理发放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各类涉农财政补贴7亿元。
“贷”动经济
为乡村产业引来金融活水
廊坊某粮油集团是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该集团为中心,该行成立了“国际+对公”专业服务团队,制定综合服务方案,延伸供应链金融,依托“应收e贷”“订单e贷”等数据网贷产品,为该集团上下游39户企业提供了超7亿元融资。该行深入开展“虎跃龙腾”行动,引入农担公司助贷模式,推广“强龙担”系列产品,累计为8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投放贷款17亿元。该行着力支持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完善一特色产业一服务方案,使农户贷款规模达到22亿元。
该行锚定“服务乡村振兴领军银行”“服务实体经济主力银行”两大定位,聚焦县域重点产业集群,组建11支服务团队,“一对一”承接11个省级产业集群,分层分区对接产业协会、农业农村部门,走访集群重点企业,量身制定授信方案,筛选确定授信白名单302户,授信规模达22亿元。
加强对“菜篮子”“米袋子”工程等重要农产品供给领域金融支持,主动服务骨干企业、农民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该行重点支持大城生猪养殖、三河粮油加工、大厂牛羊肉及屠宰加工、永清蔬菜种植等特色产业和107个县域重点产业集群,今年累计投放涉农贷款45亿元。在大厂回族自治县,为确保夏粮顺利收储,该行早在4月初就开始走访企业、对接需求,并提前两个月为企业办理了授信,企业收储小麦的首日上午即实现放款395.8万元,4天后又追加放款80万元,保障了小麦收购款及时结算到农民手中。
科技赋能
为数字乡村插上金融翅膀
家住胜芳镇中山街的刘大伯最近得到一则喜讯,正在上大二的儿子被学校确定为预备党员发展对象。刘大伯拍下学校寄来的政审函传给了村委会的王会计,委托他通过“乡信”App发起政审材料用印申请。不到5分钟,王会计回复:镇里批了,您到镇上盖章吧。刘大伯喜从心来,一气呵成办完所有手续,直夸村镇办事快、效率高。
刘大伯用的“乡信”正是廊坊农行推广的乡镇治理平台。该平台以“党建+网格+事项”为架构,面向乡镇工作人员、村“两委”、网格员、村民等主要群体,通过综合办公、任务发布、综合服务等各模块,构建“人找事,事找人”的任务闭环,实现“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上办”。以前申请这样一笔用印,需经村主任、包村干部、包片领导三级审批,一张纸质审批单需要线下跑办3处。该平台上线后,各级审批人可通过电脑PC、手机App、微信小程序“三端”登录,在线审批,真正实现了让数字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该行积极助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与9个区县合作共建“三资”管理平台,累计为1300余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提供服务,并在12个乡镇试点推广乡镇治理平台,以金融数字化助力乡村治理智能化。
该行深化线上金融服务,推广系列“e贷”产品,使贷款申请、审批、发放、还款全流程线上化,随借随还,循环使用,充分贴合农户资金需求特点。目前,该行“惠农e贷”规模达22亿元、“纳税e贷”规模超8亿元。该行帮助农村特色产业经营数字化,通过搭建“兴农商城”金融电商平台,让乡亲们的土特产变成了“致富宝”。今年以来,当地5家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入驻商城,实现交易额2248万元。 (马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