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潘洁 孙晓辉
今年以来,尽管受疫情反复延宕、乌克兰危机等多重因素影响,中国吸收外资仍延续了去年两位数的增长。外国投资者深耕中国市场的背后,是他们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持有的稳定预期,更是中国经济韧性、活力和潜力的生动写照。
疫情不改外资企业深耕中国信心
今年3月以来,国内疫情多点散发,一度让包括部分外资企业在内的市场主体生产经营受到冲击,也曾引发海内外舆论关于外资是否因疫情防控离开中国的担忧。
数据是最好的答案。今年前5个月,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64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3%,折合877.7亿美元,同比增长22.6%;截至5月底,我国登记在册外商投资企业66.6万户,比上年底增长0.3%。
面对疫情多点散发带来的供应链堵点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一系列稳外贸稳外资政策,各地区各部门积极贯彻落实。
中国美国商会6月底最新发布的调查显示,58%的受访者表示公司已恢复了部分或全部业务,供应链问题得到缓解,比5月份调查结果上涨了26个百分点。中国欧盟商会日前发布的调查报告显示,仅有11%的受访者表示中国的防疫政策直接导致其决定缩减在华业务,大多数企业表示不做变动或认为此考虑为时尚早。
全球供应链调整不改中国引资“磁吸力”
大项目稳、结构优、含金量足,是上半年我国吸引外资的亮点。
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前5个月,我国合同外资1亿美元以上大项目实到外资476.8亿美元,同比增长40.3%。
商务部研究院现代供应链研究所所长林梦认为,随着全球供应链加速调整,中国低成本、大批量等传统优势将趋于弱化,但巨大的市场空间、完善的产业链配套能力、不断提升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日益优化的营商环境将逐渐成为中国供应链竞争的新优势。
得益于新的竞争优势,跨国公司在华投资逐步从中低端加工制造业向高技术制造业拓展,从低技术、低附加值生产环节向高技术、高附加值生产环节转变,并更加重视全产业链布局。
看好中国机遇 与中国市场互利共赢
仲夏时节,山东青岛,境内外476家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负责人参加第三届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99个重点外资项目集中签约,总投资额156亿美元。
峰会期间,阿斯利康宣布在山东青岛投资建设生产供应基地并设立区域总部,成立以罕见病为主题的创新中心、生命科学创新园及产业基金。
在商务部研究院对外贸易研究所所长梁明看来,中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步伐不断提速,为外资企业带来更多开放机遇。“自贸试验区不断扩围、服务业开放稳步提速、科技创新、低碳发展深入推进……由此催生的数字、研发、服务、新能源等新产业,将为吸引外资提供巨大磁场。”
启动外商投资法执法检查,保障外资企业平等适用各项政策,切实享受国民待遇;修订扩大《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引导外资投向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重点领域,以及中西部和东北等重点地区;继续清理外资准入负面清单之外的限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中国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开放,给各国带来更多市场机遇、投资机遇、增长机遇。(据新华社北京7月12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