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论坛

河北经济变迁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径

□齐心

环境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建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的环境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的有力抓手和重要保障,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措施和有效途径。如何构建我国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既需要理论创新,更需要实践创新。田翠琴撰写、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经济变迁与环境治理转型的社会学研究——以河北省为例》一书,从经济变迁的维度研究环境治理转型,探讨经济变迁对环境治理转型的影响机制,探讨环境治理转型的历史过程、阶段性特征与发展趋势等问题,对构建环境治理研究范式具有一定的价值。

经济变迁是环境治理研究的重要维度。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密不可分,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问题。因此,需要以经济变迁为重要维度,综合分析经济变迁与环境治理转型的关系、相互影响、互构机制等问题。作者以中国经济结构变迁、工业化、城镇化及农村现代化发展进程为背景,从河北省经济结构转型与环境治理转型的社会事实出发,梳理河北省“三废”(即废气、废水和固体废物)治理的历程及阶段性特征,分析河北省环境问题及环境治理方式的变化,同时分析不同时期的环境问题与环境治理模式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通过对影响环境治理转型的主要因素(如产业结构、工业化、城镇化等)进行深入分析,探寻影响环境治理转型的主要因素,探寻经济变迁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径和环境治理模式的创新,进而探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环境治理的路径与策略的变化,探讨环境治理的转型趋势与发展方向。

经济变迁是影响环境治理的重要因素。作者以经济变迁为视角,分析经济变迁与环境治理转型的互动机制,探寻经济变迁与环境治理的相互影响,阐述了环境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环境治理历程与经济发展历程的耦合性、不同发展模式与资源消耗的关系、经济发展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发展战略与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型,直接影响到环境治理的转型,而产业结构与能源消费结构则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污染排放及资源消耗。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危机等问题也同步加剧和突出。以工业化、城镇化为中心的现代化进程所带来的经济增长与社会结构转型是我国环境风险不断加剧的根本原因。

环境治理研究的四条主线。作者以“四条主线”为研究线索和分析框架,构建了经济变迁与环境治理转型综合研究的范式。第一,以对生态环境影响最为直接的经济结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主要分析对象,分析研究这四个因素变迁对生态环境及其治理的影响;第二,根据经济结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分期及其阶段性特征,分析不同时期环境治理的阶段性特征与治理重点;第三,运用社会转型理论与社会互动理论,分析经济变迁(主要是经济结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与环境治理转型的交互影响与互动机制; 第四,以“三废”(即废气、废水和废渣)治理的演变为主线,研究河北省在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治理方面的历史过程、阶段性特征与治理转型。

环境治理向生态文明建设的转型。中国环境治理的实践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发展基础、历史经验和实践积累。但不能将环境治理等同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比环境治理涵盖面更宽、内容更丰富的概念,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品格,是对环境治理的全面提升与质的历史性飞跃,是环境治理转型的目标和发展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实现了环境治理向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性转型,开始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

继续深化环境治理研究。纵观全书,作者虽然分析探讨了经济变迁与环境治理转型的互动机制,拓宽了环境社会学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但也不免存在薄弱环节与不足之处。其一,对环境治理转型历史过程的梳理,写过程与政策多,写教训与问题少。建议作者在以后的相关研究中,进一步突出问题意识,强化对环境治理的深入剖析,以便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对策。其二,作者主要是从政府的角度即从国家环境治理的角度展开分析论述,缺少对民间环保与公众参与情况的分析论述,影响了对环境治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其三,作者应该进一步拓宽社会学研究视野,把社会转型与社会变迁纳入环境治理研究的维度,把社会转型理论和社会互构理论进一步融入环境治理转型的分析中,为完善环境治理的社会政策提供更多的经验和依据。

(作者系北京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2022-05-14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06120.html 1 河北经济变迁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