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吕诺
五四青年节这天,遥远而神秘的世界屋脊传来捷报:一群年轻的科考队员登顶珠穆朗玛峰,完成“巅峰使命”。自此,已经持续5年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科研的标尺上划出崭新刻度。
在海拔5150米的唐古拉山龙匣宰陇巴冰川营地,我们与冰川学家徐柏青“高谈阔论”,听他讲述在海拔7000多米的冰芯钻取点,帐篷如何被大风撕成一条一条;营地遭遇棕熊袭击、野狼包围时,是多么可怕可气又可笑;还有一次在暴风雪中找营地找了一宿,天亮才发现,原来整夜跋涉都是在围着营地打转……
但是,当提及一位在冰川遇难的科考队员时,他不再谈笑风生。借着夕阳的余晖,我清楚地看见泪珠从他脸上扑簌而下。
挫败,不断磨炼着他们的意志和耐力。
湖泊考察队员许腾在色林错作业时,遇到“墙一样高”的巨浪。漂泊十五小时返回时,他的脸上还带着湖水留下的斑斑盐渍。由于这场突如其来的风浪,他们不仅没有取到湖底沉积物样本,还在匆忙撤退中不得不把三只锚留在湖中。
他的队长王君波视之淡然:科研过程本就充满了不确定性。有时一天的工作不会有任何收获,一次科考也往往不会带来多少有价值的发现。
是的,科研并不都是成功登顶。与老一代青藏科研人员一样,今天的科考队员们,仍要在枯燥孤独的日常工作中,为获得最终的科学突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
几头藏野驴,一群藏羚羊……寥廓的那曲草原上,我们跟随李欣海副研究员的越野车观测高原野生动物。驱车行进中,双方通过步话机纵情高歌对唱;邂逅撒欢儿的高原“精灵”时,我们使用长焦镜头和望远镜拍摄静观——这段旅程,启示着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长期工作在青藏高原的生物学家夏武平,曾以高原牦牛精神形容科技工作者的追求:“忍处恶劣的条件,啃食低矮的青草,提供浓郁的乳汁,充当高原的船舶,不畏艰苦,忍辱负重,不计报酬,但求贡献。”
考察藏北生物与生态变化情况时,我也曾请杨永平研究员以一种高原植物比拟青藏科考队员。不是著名的雪莲,也不是光鲜的塔黄,他的手,指向了一丛最不起眼的小草——紫花针茅。他说,这种小草,既能固沙,又是牧草,在高寒、干旱的藏北地区分布很广。它最像青藏科考队员——默默无闻,恪尽职守,适应艰苦环境,富有开拓精神……
杨永平参加第一次青藏高原综合科考时还是名学生,这一次他则带着自己的学生投入新的工作。他说,很多基础研究领域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成果。科研人员要像小草一样顽强,也要像小草一样耐得住寂寞。老一辈科学家团结奋战、无私奉献、不计回报的精神,需要有志青年传承。
高原牦牛,紫花针茅,都是青藏科考队员惟妙惟肖的精神画像。当这样的研究者接续来到神奇的世界屋脊,怎能不探究出无限奥秘!
4月底,我又来到北京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采访了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队队长姚檀栋院士,以及徐柏青研究员。正为珠峰科考做准备的他们期待着新的探索和发现,出征前的兴奋让他们的眼睛闪闪发光。我相信,这光芒也曾点亮由孙鸿烈院士带领的第一批青藏科考队员的眼神,并将在新一代科考队员中传递理想信念的火种。
经过半个世纪的攀登,青藏科考队终于登顶珠穆朗玛峰。穿越半个世纪的风雪,青藏科考队走出了数十位两院院士,造就了大批活跃在青藏高原科学考察一线的中青年骨干。这支队伍终将汇成献身科研、报效祖国的千军万马,征服一座又一座科学的巅峰。
致敬青藏科考,致敬不懈攀登!
(据新华社北京5月4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