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大食物观,即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当下,“大食物观”正日益深入人心。
发展大食物观,既要用好有限的耕地,又要善用大自然的物产。中国有辽阔的草原、茂密的森林和丰富的江河湖海等自然资源,只有从耕地资源向整个国土资源拓展,全方位挖掘食物供给潜力,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种类,实现各类食物供求平衡,才能更好满足人们日益全面、多元、均衡的营养需求。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民以食为天。
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时,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从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发,掌握人民群众食物结构变化趋势,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所谓大食物观,即面向整个国土资源,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河北省人民政府农业产业化办公室一级调研员张俊岩说,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食物观概念。“习近平总书记的这次重要讲话,更加明确了大食物观应该怎么树立、怎么干。”
保基础 “确保粮食供给”
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中国14亿多人口,每天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要满足如此庞大的消费需求,必须管住、管好耕地,树立“大食物观”,瞄准市场进行有效生产和供给,推动食物供给由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
过去两年,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粮食安全带来了诸多挑战,而当前乌克兰局势又对此产生了很大影响。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公布的最新报告显示,俄乌危机冲击了全球粮食贸易并削减了收成预期。如果僵局持续,全球粮食价格可能在目前创纪录的水平上再激增20%。
“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针对俄乌冲突、全球性粮食短缺,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穆月英认为,中国有底气打赢这场粮食“保卫战”。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同样表示,俄乌冲突对于中国粮食而言影响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国际粮价波动对我国影响有限,还在国家的掌控之中。这份底气从何而来?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粮食总产量13657亿斤,比2020年增产267亿斤,粮食生产喜获“十八连丰”,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连续多年高于400公斤的国际粮食安全标准线,口粮自给率达到100%,让“禾下乘凉梦”近在眼前。
从新中国成立开始,中央和地方就在不断完善粮食储备,提高粮食有效仓容,以保障粮食安全。目前,中储粮在全国建立起了980多个直属库和分库,覆盖全国90%的地级城市和13个粮食主产区95%的县,总仓容、罐容超过1亿吨,占全社会仓容的五分之一,构筑起“大国粮仓”的储存和调控网络体系。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新闻发言人秦玉云日前表示,国内粮食库存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调控物质基础十分扎实,除充足的原粮储备外,目前36个大中城市及市场易波动地区成品粮油库存保障能力都在20天以上。总体上看,涵盖加工、供应、配送、储运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基本建立,截至目前,全国共有粮食应急加工企业5507家、粮食供应网点45939个。
另一方面则是得益于我国长期高度重视农业发展的政策,比如中央已经连续出台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与国际粮食市场波动相比,我国粮价近年来总体保持平稳,在合理区间内小幅波动。“以国内稳产保供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日前考察农业农村部时指出。
在保障今年的粮食种植方面,去年受极端天气的影响,我国冬小麦晚播半个月左右、苗情长势非常复杂,但是夏粮生产也有一些有利条件。唐仁健曾表示,有信心夺取夏粮丰收,确保今年粮食产量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近日,中央财政还下达200亿元资金,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缓解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种粮增支影响,稳定农民收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
3月25日,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明确2022年粮食生产重点工作及综合实施奖励、金融等一揽子支持政策,要求各地全力以赴保夏粮小麦丰收,千方百计扩种大豆油料,紧盯不放做好农资稳价保供,毫不松懈抓好农业防灾减灾救灾。日前,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统筹安排下,2022年度第1批300多万吨春耕肥储备已经开始向市场投放,后续还有大量储备化肥将陆续投放市场。
保品类 “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食物结构的需求逐渐多元化。美好生活不仅体现在吃得饱,还要吃得好、吃得美。
据介绍,截至2021年底,全国能繁母猪存栏4329万头,全年猪肉产量5296万吨、比上年增长28.8%,基本达到历史正常年份水平。同时,牛羊肉产量比上年增长4.1%,牛奶产量增长7.1%,水产品产量增长2%以上。柑橘等水果大量上市,苹果、梨等水果库存充裕,水果市场总量足、品种多,价格较为稳定。
当前,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我国为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严格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蔬菜等产品供销和价格监测预警,完善应急预案,搞好调剂调运,落实好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确保产区产得出、运得走,销区调得进、供得上;
抓好“南菜北运”基地和北方设施蔬菜产区蔬菜生产,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大中城市周边适当发展速生叶菜、芽苗菜,加快成熟上市,扩大市场供应量;稳定生猪、家禽和牛羊生产,指导养殖场户及时出栏。
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保障肉蛋奶自给有余,蔬菜水果储备充足,百姓“菜篮子”拎得稳稳的。
数据显示,中国14亿多人口,每天就要消耗70万吨粮、9.8万吨油、192万吨菜和23万吨肉。“应对旺盛的食物消费需求,在装满米袋子的同时,肉盘子、菜篮子、果盘子也要供应给力。”河南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院长黄现青说。
肉蛋奶等农产品都需要粮食来转化,大食物观要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保多样。
黄现青介绍,目前我国城乡居民食物结构呈现多元化变化趋势。总体看,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下降,蛋白质和脂肪供能比上升。分类看,蛋类供能比平稳波动,畜禽肉供能比下降,鱼虾类供能比上升。
保特色 “宜粮则粮、宜经则经、宜牧则牧、宜渔则渔、宜林则林”
我国幅员辽阔,为农业生产多样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近年来,各地依据自身特色,开发丰富多样的食物品种、打造产品特色,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在张俊岩看来,树立大食物观,就要转变传统观念,跳出粮棉油肉蛋奶固有思维模式,拓展食物领域,更广泛地向森林、向江河湖海、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发展生物科技,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今后,我们将大力扶持生物产业、生物企业,为树立大食物观提供动力。”张俊岩说。
按照乡村振兴和“一县一业”“一乡一特”“一村一品”的要求,云南省提出,将重点发展三七、重楼、天麻等道地中药材仿野生种植,以及松茸、干巴菌等野生菌人工促繁和羊肚菌、松露等食用菌的仿野生种植业;
山东省滨州市滨海镇坐拥38.84公里海岸线,地处北纬38度附近,终年温差大,海水盐度高,海盐微量元素等自然资源丰富,2020年鱼、虾、蟹、贝等海产品产值3.4亿元……
近年来,河北在持续深耕绿色农业、科技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加力壮大特色农业的基础上,面向京津冀协同发展,面向国际国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提出以产业集群方式提升现代农业的河北特色、河北优势,推动全省现代农业在“十四五”期间实现跨越式发展。
“为抓住国家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契机,我们正加快培育含油量高、油品质量好的大豆品种,大力推广大豆玉米带状种植,扩大大豆面积,减少大豆进口。”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专家李辉介绍,他们还将培育出更多适合加工不同面食产品的小麦新品种、适合鲜食的玉米品种等,为树立大食物观提供科技支撑。
全国人大代表,河北农业大学研究员、李保国团队核心成员郭素萍长期从事太行山山区开发研究工作,发现很多山区粮食生产处于无序状态,农民种粮“种什么、种多少、卖给谁”,缺乏有效的组织引导,致使农业生产无特色、产业规模难做大、市场竞争力弱。她认为,要打破这个僵局,必须从优化粮食生产布局入手,因地制宜编制粮食产地规划。
大食物,需要食物满足多样化需要、个性化需求。
向森林要食物,向江河湖海要食物,向设施农业要食物,同时要从传统农作物和畜禽资源向更丰富的生物资源拓展,发展生物科技、生物产业,向植物动物微生物要热量、要蛋白。这正是“大食物观”的内在要求。
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农业农村现代化迈出新步伐,人民对高品质生活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不懈追求,为树立“大食物观”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保障口粮的基础上,让食物品类更加丰富、食物结构更加优化、食物供给更有保障,“大食物观”托起百姓稳稳的“舌尖幸福”。
(本报综合 源自人民日报、光明网、央视客户端、长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