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起大淀扬碧波 “华北明珠”重放光彩
白洋淀,上承九河、下注渤海。
这里,曾经“明珠蒙尘”;如今,再现光彩。
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华北明珠”白洋淀淀区整体水质为Ⅲ类,主要污染物指标大幅下降,这意味着白洋淀进入全国良好湖泊行列。
2018年前,白洋淀处于劣Ⅴ类-Ⅴ类重污染状态;自2019年起实现了由Ⅴ类到全面Ⅳ类局部Ⅲ类;再到2021年白洋淀整体水质达到Ⅲ类标准,“三年三个台阶”的连续突破,改善速度之快开创全国先例。
2017年雄安新区设立后,白洋淀迎来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系统性生态治理。加大污水处理能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实施生态补水,“华北之肾”功能加快修复,水质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显著增加。
水鸟翔集翩跹起舞,多年不见踪迹的鲈鱼也重新出现。常年生活在白洋淀的村民说,鲈鱼对水质要求很高,它的再次出现证明白洋淀水质真的变好了。
雄安新区设立5年来,我省始终把白洋淀生态环境修复保护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坚持补水、治污、防洪“三位一体”协调推进,推动白洋淀水质稳中向好、水生态持续改善。
野生鸟类是水环境的“生态试纸”,栖息在白洋淀的野生鸟类数量共计230种,较新区设立前增加24种,白洋淀成为名副其实的“鸟类天堂”。
如今雄安的“水”咋样,靠水吃水的白洋淀人最有发言权。
“喜欢清水的草虾,这两年又出现了;前些年水质发臭,草虾也找不到踪影。”46岁的安新县圈头乡邵庄子村村民金庆坤说,村里还设有污水处理站,水好生活才好的观念深入人心。
位于淀中的邵庄子村四面环水,这几年旅游火爆,仅民宿一年就收入300余万元,村里还涌现了几十个网红旅游主播……
“千年秀林”绿浪翻卷
擘画千年大计
虽是早春,明媚春光里已觉暖意融融。3月12日植树节当天,雄安新区起步区北部绿化带(三至五组团)一派热闹的植树场景。
在白洋淀大道上、津雄高速容城下口南侧50米处,便是起步区北部绿化带,由此往东就钻进了一条万亩绿化带,直至白沟引河。这里被看作起步区的生态屏障,具有隔离防护、生态涵养、引水调配、雨洪调蓄、市民游憩等功能。
“2021年10月开工,至今已经植树12万棵,起步区北部绿化带的绿色基底已经成型。”雄安集团生态公司起步区北部绿化带项目经理张莉莉表示。
未建城、先植绿。秉持打造生态宜居之城理念的雄安新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2017年11月,“千年秀林”大清河片林一区种下了扎根新区的第一棵树,绿色由点及面,满目绿色蔓延在雄安大地。
雄安的含绿量有多高?一组数据告诉你答案,到今年3月,雄安新区累计造林45.4万亩2300多万株,森林覆盖率由最初的11%提高到32%。
“千年秀林”坚持采用原生冠苗,采取自然随机式散点种植,打破行列式的栽植方式,更贴近自然森林。雄安森林大数据系统为每棵苗木发放专属二维码“身份证”,详细记录苗木各类信息,对苗木进行全生命周期管理。
“我们选用白蜡、国槐、银杏、元宝枫等乡土树种,都是因地制宜的考量,选择的树种要符合长寿、珍贵、健康、美观的要求。”中交天航局起步区北部绿化带项目施工总承包一标段生产经理路飞说,要着力打造配得上千年之城、记得住乡愁的异龄、复层、混交近自然森林。
除了“千年秀林”茁壮生长,还有若干片林,一园一景、城林相映的雄安郊野公园于2021年7月18日开园纳客,其如同横卧于雄安新区北部的生态景观门户,集中体现大型林地的生态屏障、水源涵养功能,成为新区“双碳”理念下,坚持绿色发展的一个新注脚。
不久之后,悦容公园、金湖公园等也将陆续建成运营,共同构成雄安新区城市绿肺,起到重要的生态涵养作用。
这些绿意的描绘与舒展,不仅为“300米进公园、1公里进林带、3公里进森林”的雄安宜居生活打下了良好基础,更是为高标准建设的雄安新区奠定画卷般生态底色,一个蓝绿交织、清新明亮的“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生态空间格局正在新区加速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