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霞
促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让广大农民尽快富裕起来,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实现共同富裕的关键所在。综合考虑当前农民收入结构特征和影响因素,促进农民增收要统筹城乡发展,多措并举,不断拓展农民增收领域、增强农民增收能力,全面推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培育壮大乡村产业,奠定农民增收基础
乡村产业是实现农村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的重要基础。以农业为依托,延伸产业链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当前乡村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也是农民增收的未来和希望。新形势下,要以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契机,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生产方式,发展富民乡村产业。
积极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农业是保障农民生活的基础产业,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是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的主要途径。要按照乡村振兴发展要求,突出特色、突出质量、突出品牌,满足人们对更高农产品的质量要求。充分发挥我省高原、山地、平原、沿海等生态类型丰富的优势,坚持宜粮则粮、宜林则林、宜养则养、宜渔则渔、宜果则果、宜蔬则蔬、宜药则药,培育发展特色产业,奠定农业增收基础。
因地制宜发展乡村工业,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乡村工业是促进乡村经济增长、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力量,包括分散在农村市场的手工业、中小型生产加工企业以及布局在农村附近的工业园区企业。要鼓励符合产业发展政策、有利于吸引当地居民就业的产业发展,推动传统的乡村工业提档升级,向现代化、高端化发展,在增加产业效益的同时,带动周边农民就近就业,让农民获得更多产业增值收益。
鼓励发展乡村服务业,增加经营性收入。立足于农村居民生产生活需要,适应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的趋势,大力发展以农技推广、土地托管、农机作业及维修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积极改造提升餐饮住宿、商超零售、美容美发等乡村生活服务业,拓展农民自主经营和参与就业取得收入的空间。
积极发展乡村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农民增收新动能。适应互联网、大数据发展态势,促进数字经济与农村生产生活融合发展。推动农村电商升级,积极发展网络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模式,以流量换销量,将优品变名品,拓展农产品、特色食品、民俗制品等进城空间。充分利用农村生态、旅游、农耕文化等资源条件,探索共享农庄经济,因地制宜发展特色民宿、茶主题小院等业态,吸纳村民以产业工人的形式入园务工,增加农民收入。
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工资性收入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加快,农业生产效率逐步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进一步增多。在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下,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大部分农民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就业并获得工资性收入。
鼓励农民就近就业。在新冠疫情影响下,农民工就近就业不仅有利于农民增收,也有利于避免人员跨区域大规模大范围流动。一方面要大力发展本地二三产业,增加就业岗位;一方面加强就业平台建设,促进劳动力市场供需双方有效对接。同时,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积极开发乡村保洁员、水管员、护路员、护林员等公益岗位,优先安排留乡农民工就业。
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由于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存在,有序推动我省农村劳动力到京津及长三角、珠三角等发达地区就业,能够极大弥补农村居民收入较低问题。要针对城市月嫂、育婴师、养老护理员等紧缺工种供不应求、收入较高的实际情况,开展针对性、深层次、专业化的培训,促使更多农民能够掌握紧缺工种的技能要求,创造劳务输出品牌,大幅提升就业质量和工资收入。
有序推动境外劳务输出。境外劳务输出具有明显的高收入特征,同时,也有利于农民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锻炼能力,为回国后再就业奠定基础。随着劳务输出的国家越来越多,从事的行业范围越来越广,农民出国打工的意愿也越来越强,有序推动劳务输出要规范运行。一方面要强化劳务输出的正确理念,使有意愿的农民做好背井离乡、吃苦耐劳的准备,引导其在一定时间内回国就业创业;一方面要加强对劳务输出的管理,建立健全劳务输出服务机构和服务制度,推动农民通过正规渠道获取就业信息、参加岗前培训,提高劳务输出的成功率。
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新冠疫情冲击,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当前困局。要鼓励返乡农民工留乡创业,开展个体经营、创办中小型乡村企业等,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农村青年利用互联网自主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加强与服装厂、箱包厂等劳动密集型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在农村地区开展以计件工资为主的代工生产,促进本地农民灵活就业。
加快农村改革步伐,挖掘财产性收入潜力
农民理财意识淡薄、社会保障水平不高等导致农村储蓄挤占投资,财产性收入增长缓慢,与城镇居民相差较大。实际上,农村还有大量的“沉睡”资源,需要通过改革来激活,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增加土地财产性收入。充分发挥土地增值保值作用,推动土地要素成为农民恒定的资本投入(入股、合作、转包、出租、抵押)。有效流转农村土地,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通过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形式让农户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
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让农民分享集体经济发展红利。鼓励村集体盘活土地资源,注入资本进行统一规划和布局,开展集约化生产和经营,提高村级集体资产收益。积极稳妥实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探索建立统一、规范、公平的要素产权交易流转市场。
大力发展农民股份合作制度,赋予农民更多财产权利。推动农民股份合作制经济按照市场化模式做大做强,积极吸引高端技术、人才和资金的进入,用现代化经营思路和理念,提高生产效率、保障入股农民利益最大化。
完善支农惠农政策,增加转移性收入
政府转移性支出是收入再分配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二元结构特征明显的情况下,增加对农村地区和农民的转移性收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完善农业农村补贴制度,增加农民补贴性收入。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增加粮食直补、购置和更新大型农机具补贴、良种补贴、生产资料补贴等收入。因地制宜制定特色农业发展补贴制度,对开展标准化、规模化、科技化、绿色化等现代化生产经营的农户,增加农业产业化发展补贴。在生活领域,要降低农村的水电煤气收费标准或给予一定补贴,着力降低农村居民生活成本。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农民保障性收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农村社会保障投入,能够很大程度解决农民生老病死的后顾之忧,意味着农民整体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持久性提升。要以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为重点,各项财政投入向农村倾斜,减少农村居民家庭必须支出成本。要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对欠发达地区、相对贫困农民加大帮扶力度,通过转移性支付,避免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差距过大。
强化农村教育培训,提升农民增收能力
无论是增加经营性收入还是工资性收入,最根本的动力还是农民素质的提高。只有农民素质提升了,才能从事更高级别的生产劳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和更高水平的收入。
强化农村基础教育,提升农民基本素质。要高度重视农村基础教育的重要性,改变教育思想,使新时代每个农民家庭子女都能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使未来的农民都能够成长为有知识、有文化、懂科学的新一代劳动者。
加强农业生产技能培训,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针对农业生产,建立农民培训长效机制,科学合理安排农民培训,提升农业增产增效的内生动力。要加强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不定期组织农民学习农业种养殖及现代化农业设备、农机具的使用技术。
鼓励农民自主学习,打造高素质农民队伍。鼓励农民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大数据、互联网自主学习所需知识,拓展农村生产生活范围和视野。有条件的可以自主报考职业院校,提升学历层次。鼓励农民参加继续教育,促进农民终身学习,持续更新知识能力。
(李云霞 河北省宏观经济研究院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