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孟国
发展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要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必须有一大批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支撑,技能型人才如同实体经济“金字塔”的底座,基础不稳,“塔身”难立。因此,不能仅从就业的角度认识职业教育,而要从经济发展的全局、从国家战略的高度来认识职业教育的重要意义,让工匠精神成为涵养高等职业教育学生气质的途径、成为学生的价值追求、向往境界。
工匠精神是制造强国的精神保障
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当下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从制造业大国变成制造业强国,我们需要积极构建产业工人技能培养体系,同时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共同为促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中国制造”要升级,“大国工匠”不可缺。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首席装配钳工技师顾秋亮,以过硬的技术,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潜水器的安装,将精密度要求控制在“丝”级,被人称为“顾两丝”。高风林、孟剑锋、胡双钱、张冬伟、周东红、宁允展、管延安等,他们都是普通而又杰出的一线劳动者,他们以高超的技艺、精湛的技术、敬业的品德和灵巧的双手,在平凡的岗位上雕琢自己心中的中国梦。
同时,“中国制造”的金字招牌帮助更多更优质的中国产品成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工匠精神的时代价值更加凸显,工匠精神、重塑工匠精神,已经成为生存、发展之必需。
工匠精神对高职学校人才培养的意义重大
《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使城乡新增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同时强调要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对从事行业的钻研学习、潜心研究,在不断的追求中体现劳动之美和价值所在。如果没有工匠精神,中国制造的产品就难以被信任,而寄托于产品的民族工艺、民族文化也难以传承。从这个角度说,工匠精神就是一种民族精神,是一种社会期待。
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内涵主要涵盖“德、技”。“德”即道德,“技”即技能。职业教育就是应该在培养学生全面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开展个性化精细培养,突出发展个人的一技之长,使学生真正精通一门技艺。社会进步需要创新型人才,但几十年如一日踏踏实实做事的人更难能可贵。从这一点来讲,工匠精神弘扬的脚踏实地、爱岗敬业的精神,才是一个社会不断进步的力量源泉。回归、弘扬、培育工匠精神,是职业教育的神圣使命。
“三个坚持”涵养工匠精神
高职院校的学生是企业技术岗位的生力军,承载着“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进军的历史使命。政府、企业、学校、个人要紧密结合起来,让工匠精神成为学生的普遍追求,让全社会更多的“匠士”脱颖而出。
坚持课堂教学渗透工匠精神。在课程建设中充分融合企业用人标准、职业资格认证标准和专业教学标准,引导师生严格遵守专业标准规则,精益求精地完成教学与学习任务。注重适时开展行业人才需求调研与评价,实现教育教学与行业企业对接,在教学中培育工匠精神、锤炼技术技能。还可以开展大家名师、企业专家、优秀校友进课堂活动,用他们的亲身经历来说服学生、感染学生、启发学生、引领学生。
坚持技能比武磨炼工匠精神。技能竞赛是提升学生技能水平的重要手段,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引导学生在参与技能大赛中磨炼工匠精神。可以实施理论考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考试成绩与比赛成绩相对接,引导学生在真正学习掌握技能过程中完成学业。还可以组建丰富多彩的学生专业协会或社团,配备专业指导老师,给予活动经费支持,提供必要活动场所,组织学生开展各类技能竞赛,训赛结合提升学生技能素质,激发学习技能热情,在集训、参赛过程中锻造、体验工匠精神。
坚持长效机制护航工匠精神。高职院校科学把握工匠精神对于职业教育的价值,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建设、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把工匠精神有机地融入教学安排、产教整合、技能提升之中。比如在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党史学习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使弘扬工匠精神成为师生的文化自觉。政府部门也要因地制宜出台相关措施,比如可以将工匠精神培育纳入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评估的重要指标,以培养造就“中国工匠”为目标,实施各种奖励制度等。
(作者单位:衡水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