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长城论坛

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推动非遗文化走出去

□陈琳琳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文化”)作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以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非遗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多民族国家,中国拥有极其灿烂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我国已经有42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位居世界第一。

在目前的国际新形势下,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文化的国际传播也变得日益迫切而必要。同时,非遗文化的国际传播对于文化保护、增强文化自信、提升国际话语权等方面也有着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传播的重要意义在于提升国家软实力和话语权

2021年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积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研究布局,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非遗文化走出去也刻不容缓。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意见》提出,到2035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全面有效保护,传承活力明显增强,工作制度更加完善,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

有研究者认为,当前全球竞争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信息、知识和文化的竞争三方面,而文化竞争的主要内容就是制度和价值观,输出价值观是国家实力的重要体现。概括来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传播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国际传播,能够保护和发展非遗文化;二是增强国家的文化自信;三是传递中国价值观;四是通过文化传播,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同感,从而提升国家软实力和话语权。

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传播面临的新媒介环境

当前,社交媒体平台已经成为国际传播的主要传播场域。对于非遗文化的国际传播来说,在新媒体语境下首先需要明确传播场域,即在哪里传播,认识和了解社交媒体时代的媒介环境,从而解决如何传播的问题。

有研究者认为,新兴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几乎彻底颠覆了“国际传播”的基础结构土壤,并在传播领域的博弈中最大限度地压缩传统媒体范式下的国际传播,其全球可见的技术、产业和文化“破防”动能正在对国际传播格局进行全面破局。移动社交媒体作为互联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在向多场景、个性化、人与媒体深度交融的方向发展。

社交媒体时代媒介环境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传播主体的多元化和传播内容的非理性因素等方面。

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传播的内容选择

我国的非遗文化种类繁多,因此在开展国际传播时应该进行有重点、有代表性的选择。在品类选择上,对语言、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美术、传统手工艺等都应该有所涵盖。

选择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精神、蕴藏中国智慧的非遗文化。目前非遗文化的国际传播最主要的弊端是对文化的片面化解读,多停留在文化符号的认知上,缺少对中华文化丰富内涵的挖掘。我国的非遗文化中有很多都是经过历史的沉淀,蕴含着中国独有的精神气质。例如中国的古琴,因其静雅沉稳,最终成为一件具有特殊意义的乐器,在中国文化的高等席位中占据了数千年,并形成了丰富的古琴文化。古琴文化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气质,有古代文人的文化思考、生活思考和哲学思考。

选择适合进行国际传播的非遗文化。由于生活经验、文化背景、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国外受众对于有些非遗文化可能理解困难,所以应该选择一些包含人类普遍的“共同经验”或者文化上能引起审美共鸣的非遗文化进行国际传播。如中国的书法、剪纸、太极拳等等。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将文明交融的理想境界概括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寻找中外文化的“共同经验”是促进文化相融相通的重要手段,也是进一步提升中华文化感召力的重要过程。

选择适合社交媒体传播的非遗文化。社交媒体的传播特点包括:互动性、个性化、故事化、视频化等等。可以选择一些适合用这些表现手法来展现的非遗文化,如中国的民间文学、传说就是现成的故事题材;宣纸制作技艺、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营造技艺、中国雕版印刷技艺等适合做成互动性的小程序,或者做成短视频在社交媒体上传播。

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传播的策略

网络新技术和社交新平台的发展,对非遗文化的国际传播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基于社交媒体平台新的传播特点,我们应及时调整国际传播战略,在理念和行为上有所突破。

树立正确的传播理念。李继东、胡正荣等学者认为,随着移动互联网、社交媒体、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和新样态的蓬勃发展,人类步入了“再部落化”时代,传播范式正在从控制变为联结。联结已贯穿于认知、行为、文化和信息传播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地理、物理和时间的界限以及传统的信息霸权格局正在被打破,世界权力结构也在调整、变化。基于此,非遗文化进行国际传播首先要和世界发生连接,融入到世界的传播体系和语境之中,在自然的交流过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这一点上,社交媒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提供了更好地融入和联结世界的平台和方式。

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可以说,社交媒体的飞速发展为中国国际传播带来了新的契机。社交媒体平台所具有的公开性、参与性及连通性有助于打破西方主流媒体的话语霸权,实现国际传播的边缘突破。因此,非遗文化的国际传播应加强社交媒体运营,积极发掘利用社交媒体人际交往的功能,增强与网友的交流互动。同时,利用好不同社交媒体的不同特点,实现有针对性的分众传播。

采用他者视角。一些热爱中国文化的外国友人采用他者视角讲述中国故事,往往能够产生非常好的传播效果。前有斯诺的《红星照耀下的中国》让国际社会认识到了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人,后有知名的非虚构作家何伟,其作品《江城》《寻路中国》等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在中国旅途中的见闻,体现了中国的性格和精神风貌。他者视角以客观中立的立场,描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在海外民众中具有较高公信力。现在在抖音、Tiktok等社交平台上也有一些精通中国文化的外国博主,通过短视频对中国的美食文化、语言文化、节日文化等进行了很好的传播。

非遗文化的国际传播离不开文化的媒介化,通过电影、短视频、微电影等形式对非遗文化进行再创作。再创作的过程实际就是把利于国际传播的部分突出出来,例如可以把传统非遗文化融入现代性的元素或者进行重新解读。如侗族大歌、京剧、昆曲等非遗文化就比较适合进行媒介化的传播。

非遗文化的国际传播要挖掘好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塑造可亲、可爱、可感、可敬的中国形象。首先,在叙事手法上遵循网络叙事和社交媒体叙事的特点。概括来说,社交媒体叙事的特点包括:讲故事、视频化、个性化、互动性、内容供给细分化等。只有熟谙社交媒体传播交流的密码,才能在国际传播中吸引用户注意、增加用户粘性,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其次,可以合理运用社交媒体传播中的非理性因素,社交媒体本质上是一种人际传播,而情感在人际传播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理性传播”诉诸逻辑论证,有理有据;“感性传播”诉诸情感交流,更容易因共情而入脑入心。

在目前的新形势下,我国非遗文化走出去已经势在必行。在社交媒体时代,社交媒体平台也为非遗文化的国际传播开辟了新的传播领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有利于冲破国际传播霸权的包围。因此,非遗文化的国际传播应该积极开发和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出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树立良好的中国形象,增强国家的话语权和软实力。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在读博士,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讲师)

2022-02-26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01916.html 1 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推动非遗文化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