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艳 齐佳奇
在建设项目管理及资金支付领域开展区块链技术应用,可达到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催生创新服务模式,并可本质解决建设项目管理中面临的各类问题
区块链作为前沿的信息技术,代表全新的数据处理方式,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场信任革命。在建设项目管理的场景下,供应链中“主体层级多、合同关系复杂”,传统点对点的模式需要各方之间大量的沟通、验证、协调,难以保障项目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及时性和一致性,难以构建良性发展产业生态。因此,在建设项目管理及资金支付领域开展区块链技术应用,可达到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催生创新服务模式,并可本质解决建设项目管理中面临的各类问题。
解决“信息传递差”的问题:基于区块链分布式存储,实现多方信息实时共享,提高资源利用率。在传统的资金拨付中,仅有总包信息纪录,其他参与企业信息分散孤立地记录保存在中心化的数据库中。当账本上的信息不利于其自身时,存在账本信息被篡改或者被私自删除的风险。区块链是去中心化的, 由节点构成点对点彼此相连的拓扑状网络,在这个网络中,每个节点共享一套开放数据库,即每个节点同步储存、更新数据。区块链技术保证了供应链上下游之间数据的无损流动,有效避免了信息的失真和扭曲,从而实现完全分布式的多方间信息共享,实现政府各部门间项目信息互联互通,实现区域型的跨部门业务协作,提升针对项目管理的互动和服务能力,避免形成“信息孤岛”,提升资源的整合能力及部门间的沟通效率。同时每个节点都拥有一份数据库备份,单个节点受攻击造成的信息损坏或者丢失不影响整体数据的安全。
解决“成本高”的问题:基于分布式数据结构及密码学的去信任,降低沟通运维成本。当供应链各主体间出现纠纷时,单证业务的真实性、时效性、安全性的举证和追责缺乏统一的公信标准,耗时费力,甚至在有些情况下可行性极低。而区块链技术的链上数据不可篡改和加盖时间戳的特性,能够保证包括成品生产、储存、运输、销售及后续事宜在内的所有数据都不被篡改。数据不可篡改使信息的不对称性大大降低,征信以及企业间的沟通成本均随之降低,这一应用帮助企业间快速建立信任,同时分化了核心企业所承担的风险。
解决“难追责”的问题:基于链上信息深度永久储存且不可篡改,轻松进行交易信息数据溯源。随着供应链网络的扩展,传统点对点系统对接复杂性指数级增加,项目建设资金、物流等各个环节存在多区域、长跨度的特征,从而使得产品品质把控及源头追溯变的困难。而区块链强调的是数据的深度保存和可搜索性,保证能够在过去的层层交易中追溯所需记录。区块链技术特有的数据存储方式使供应链中涉及到的原材料信息、建设过程信息的每一项数据以区块的方式在链上永久储存。根据链上记录的企业之间的各类信息,可以轻松地进行数据溯源,也可以辅助解决假冒伪劣产品、建设质量等问题。
解决“弱监管”的问题:借助区块链技术可溯源、不可篡改特征,保证资金全生命周期监管。传统财政资金的拨付有一套完整的审批、管理和支付流程,事前监管体系相对完善。项目完工后上级财政部门、审计部门将进行项目审计,同样具有完备的事后监督体系。而建设过程中、资金到达业务单位后,政府端对项目的管理处于相对“失控”状态。区块链建设资金管理系统借助区块链技术,通过整合项目信息、主体信息、合同信息等各类信息,实现工程相关的材料、合同、要件链上存储及数据结构化,最终与建设资金支付相结合,从而实现项目的全周期资金管理,实现政府对财政投资项目全过程监管,确保财政资金透明、高效管理。
解决“欠工薪”的问题:利用区块链智能合约,实现农民工工资“穿透支付”。传统项目建设中,总包对业主、分包对总包都是对“工程”负责,“工程完了才付钱”;劳务分包对农民工负责,“干活了就付钱”。先计价后付款,劳务工资无单独列支,“计价没完成”、“按合同办”成为了行业常态和通用做法,使得经常拖欠农民工工资。区块链建设资金管理系统支持“一项目两账户”的账户管理体系,工程款、建设工人工资独立核算,实现农民工工资的“穿透支付”。利用区块链的智能合约,将合同信息进行结构化,实现文本规则到数字规则的转换,实现自动付款,可完备的保障农民工权益。
区块链建设资金管理系统能充分落实政府各部门的监管职能,将监管对象聚焦于总承包单位,提高监管效率、提升监管效果;系统可推动建设工人“职业化”,利用信息化平台建设,坐实专户管理,做到劳务合同签署到工资发放的“全方位、全流程”的建设工人权益保障体系,形成“监管闭环”。
解决“高腐败”的问题:利用区块链“链上存储”以及创新“穿透支付”,最大程度避免各类“潜规则”。区块链建设资金管理系统在整合各类项目信息的基础上,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了对各类工程信息及资金支付不可篡改的“链上存储”以及创新“穿透支付”的支付模式,可以最大程度避免传统项目管理中“阴阳合同”、“资金挪用”、“逐级拖欠”等各类“潜规则”,保障信息真实性,探索整合项目链条中各主体个性化的需求和特点,兼顾项目实践和过程监管,构建建设项目链条良性生态。
(作者单位:中共河北省委党校国际战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