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深度

让大运河文化遗产“活起来”

“它们代表了人类的迁徙和流动,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以及持续不断的交流,并代表了因此产生的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交流与相互滋养,这些滋养长期以来通过物质和非物质遗产不断得到体现。”中国的大运河作为标志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重要遗产,集中体现了这一特点。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保护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之举。作为中华民族独一无二的、承载着最深层文化记忆的符号,大运河具有强大的文化感召力和包容性,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密码,必将成为凝聚民族精神的文化富矿。

文化公园核心是“文化”,但又不仅仅涉及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同时还涉及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等内容。大运河河北段河道遗址完整、遗产资源丰富,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河北省在沧州市区北部建设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就是打造文化高地的重要举措之一。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园是经批准建设的国家级公园,项目总面积约3700亩,由园博园、中国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沧州大化工业遗产提升改造区构成。该公园既是中国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运河沿线8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展示地。

为打造大运河文化旅游品牌,北京通州大运河文化旅游景区正积极创建北京东部唯一5A级景区,力争2022年底达到国家评定标准。作为协同发展的关联纽带,京津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拓展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内涵,有助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新格局的形成,也将助推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同时也是一项重大文化惠民工程,所以,在规划建设和管理利用中需要汇聚民智、发动民力,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在政府主导、引导下参与其中,形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与管理的各方合力。我们有理由期待,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大运河文化公园河北段,千年北运河焕发新生机。

(综合新华社、光明日报、长城网等报道)

2021-09-17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93678.html 1 让大运河文化遗产“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