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深度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

千里绿堤缀明珠

2021年7月23日,在沧州市运河区“大运河文物收藏展”上,运河区文旅局工作人员为小学生讲解运河里出土的瓷片。傅新春/视觉中国

大运河逶迤蜿蜒,在大地上画出美丽的“七曲八弯”。记者 崔上 摄

2021年6月26日上午,在香河县旅游中心码头,随着几艘满载游客的游轮缓缓地开进运河主航道,标志着京杭大运河北运河香河段全线实现了旅游通航。牛宝森/视觉中国

沧州市大运河生态修复展示区景色。新华社发

“河为线、城为珠、珠串线、线带面”——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近日印发《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要求整合大运河沿线资源,深入阐释大运河文化价值,大力弘扬大运河时代精神,加大管控保护力度,加强主题展示功能,促进文旅融合带动,提升传统利用水平,推进实施重点工程,着力将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成为新时代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

上连京津,下接鲁豫。大运河河北段全长530公里,流经廊坊、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及雄安新区等地21个县(市、区),是大运河颇具北方特色的文化瑰宝。目前,河北段沿线有重要价值的运河本体遗存遗址30处,南运河沧州—衡水—德州段、谢家坝和华家口夯土险工“两点一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为了保护、传承和利用好各类文化遗产,河北省制定了《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并编制配套实施方案,构建起“1+6+1”省级规划体系。以文化为引领,运河两岸散落的文化遗产正在重拾、擦亮、串联,将打造起燕赵文化新高地。

大运河廊坊段

全线旅游通航

6月26日,大运河北运河廊坊段全线旅游通航。同日,大运河北京段40公里河道迎来全线旅游通航。

“刚刚坐上游船逛了一圈,非常舒爽。”香河县谭庄村村民谭德山告诉记者,谭庄村就在北运河王家摆大桥西岸,是运河通航的直接受益者,运河通航后将造福这里的沿岸村街,村民可以在码头边上种农家菜、搞农家乐,吸引游客来休闲度假、观光游玩。

据介绍,香河县确立了“京畿首驿·如意香河”的最新旅游形象定位,全力打造北运河文化旅游带,构建以北运河为轴心、带动全县全域旅游发展的总体格局。

河北水岸潮白旅游开发有限公司香河分公司已完成香河县北李庄村水岸潮白田园综合体项目开发建设。该公司副总经理周新说,随着运河廊坊段的顺利通航,越来越多的京津冀游客将更加关注香河,公司将抓紧对景区提档升级,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景区一日游、两日游产品。

“随着廊坊段与北京段同步通航,滨河生态景观和沿线文化风情魅力将更加凸显,香河运河旅游品牌将叫响京津冀,大大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香河县文广旅局副局长赵爱称,该县计划通过5到10年的发展,带动香河全域旅游年人数提升至约1200万人次,年旅游总收入提升至约60亿元。

立足于讲好大运河故事,香河县还成立了大运河文化研究会,积极修复北运河相关遗址,完成了金门闸遗址修缮保护工程,将运河文化与农耕、民俗、美食、工业、手工业等文化资源有机结合,培育壮大了“两河”(北运河、潮白河)生态、皇家文化、影视制作、农业观光、工业体验、乡村民宿等七大文化旅游品牌,打造10余条精品旅游线路。

文化和生态密不可分,更和产业、旅游等紧密相连。随着北运河廊坊段的旅游通航,大运河河北段适宜河段旅游通航未来可期。“根据相关规划,到2025年,适宜河段将实现旅游通航。届时,正常年份将全线有水。”河北省发改委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明年有望实现京冀大运河互联互通。

“1+6+1”建设

“千里长堤绿廊”

为统筹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河北省先后出台了1个实施规划、6个专项规划和1个景观风貌规划,“1+6+1”规划体系已基本建立。

《河北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于2020年1月8日,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名义印发实施。主要明确河北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方向、目标和任务,推进保护传承利用工作。同时为了加强相关领域的工作,结合我省的实际情况,在落实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河道水系治理管护、生态环境保护修复、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4个专项规划的基础上,增加了交通体系建设和土地利用两个省级专项规划,由省直有关部门印发实施了6个专项规划及实施方案;此外,为了指导沿河各市县景观和建筑风貌规划设计,还专门编制了《河北省大运河整体景观和建筑风貌规划》,以上共同构建了河北省“1+6+1”的省级规划体系。

根据规划,到2025年,各类文化遗产保护实现全覆盖,大运河河道水系正常年份全线有水,河道生态水量得到基本保障,河道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适宜河段实现旅游通航。绿化生态廊道建成,建成一批代表运河特色文化的旅游示范项目,形成河北省大运河文化旅游统一品牌。到2035年,河北段大运河文化遗产实现科学保护、活态传承、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根本改善,文化旅游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河北省大运河文化带作为文化生态发展走廊全面建成,与大运河沿线各省(市)共同打造形成世界知名的“千年运河”文化旅游品牌。

《河北省大运河整体景观和城市建筑风貌规划》是河北省大运河规划体系“1+6+1”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河北的一个鲜明特点。规划编制的主要目标是希望通过对大运河沿线景观和建筑风貌的管控与提升,凸显大运河河北段的风貌特色,打造文化遗产魅力集中彰显、自然生态景观宜人舒适、沿线城镇活力特色鲜明的河北段大运河整体形象。

规划深入研究河北段大运河历史景观特色、现状情况特点,在整体景观方面,提出建设“千里长堤绿廊”,整体塑造原真自然、景致优美的大运河河段,展现“蜿蜒壮丽、雄浑大气”的河北段大运河景观特色。在沿线景观方面,提出塑造“燕赵风韵、古今同辉”的城镇村风貌,彰显河北传统建筑风貌特色,延续历史文脉,同时体现新时代面貌精神。规划对大运河沿线2公里范围内的河道、河堤、土地利用、文化遗产、城镇、乡村及设施等7大类24项景观风貌要素提出提升方案与改造措施。

在空间格局上,突出五大精华片区景观特色。其中①廊坊香河段重点体现“京畿辅卫”景观风貌;②雄安新区白洋淀及廊坊霸州文安大清河段重点体现“水乡风韵”景观风貌;③沧州市区及吴桥段重点体现“侠武商贸”景观风貌;④沧州东光及衡水景县故城段重点体现“世界遗产”景观风貌;⑤邢台清河临西以及邯郸馆陶大名段重点体现“古都家园”景观风貌。

同时,规划还围绕“一段最美运河、一城运河繁盛、十余故城古镇、百余水岸乡村”等重要节点详细刻画。

京津冀协同

重现运河活力

大运河对天津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运河漕运的兴起是天津兴起的重要原因。日前,天津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在“打造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已经天津市委、市政府专题会议审议通过。杨柳青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位于千年古镇杨柳青,规划占地面积2800余亩,分为历史名镇、元宝岛、文化学镇等3个板块,共投资52亿元。

为落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这一国家战略,京津冀三地相继制定了各自的大运河保护建设实施规划和行动计划,而三地的合作也日趋密切,有力推进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历史上大运河就是京津冀经济人文的重要纽带,京津冀应打造协同统一的运河文化品牌。”天津社会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靳方华建议,应融合三地文化资源,规划建设京津冀运河带全域旅游体系。

早在2017年,京津冀三地就成立了“通武廊”文化和旅游合作联盟,4年里,通州、武清、廊坊的文化旅游主管部门强化责任担当,从实施文旅协同到共建北运河文化带,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在去年11月举行的“通武廊”(廊坊)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上,三地共同签署《“通武廊”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交流合作机制》,联合发布《北运河文化旅游创新发展·廊坊宣言》,三地表示将共同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和北运河旅游通航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北运河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进程。

2020年9月,由京津冀三地文化和旅游部门联合举办的非遗作品联展亮相河北沧州大运河生态修复展示区,北京盛锡福皮帽、天津泥人张彩塑、雄安新区安新芦苇画等来自京津冀三地的186个特色非遗项目以线上线下联展形式集中展示大运河文化盛景;同年底,北京还聚合了大运河北京段沿线7个区的资源,举办北京大运河文化节,通过公众参与、非遗活动、专题展览、云端展示、学术讲座等39项主题活动,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吸引全社会参与到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中。

京津冀三地水务部门表示,北运河通航工程是京津冀北运河水务协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通航后,这里不仅将打造京津冀旅游通航发展新格局,更将成为三地协作治理大运河的典范。三地打破行政区界,以流域为单元,共同推动大运河综合治理,从治理水质、清理河道、恢复生态着手,在保证防洪的前提下,还对堤、林、路进行全面提升。

“十四五”期间,大运河京津冀段还将承载更多生态建设内涵。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台盟中央常委骆沙鸣建议,京津冀应以北运河生态廊道为主线,整体规划建设京津冀城市绿色廊道连接线,因地制宜开展森林城市、森林乡村、湿地城市、海绵城市创建工作,构建“林水相依、林水相融、蓝绿交错”的自然生态系统,打造京津冀国家级森林城市群。

随着北运河治理的推进,环境逐步改善,大量野鸭等水禽在运河及两岸栖息。刘绍棠笔下游鱼成群、水鸟齐飞的运河景象再次展现在世人面前。

(综合新华社、中新社、光明日报、长城网等报道)

2021-09-17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河北段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93677.html 1 千里绿堤缀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