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玉
“双减”关系到师生利益,是对以往“校内减负,校外加负”畸形格局的一次修正与纠偏。一直以来,公立学校系统都在“减轻学生负担”,但从现实反馈来看,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促成了“把学生往教培机构赶”的后果。后者承接了源源不断的“生源转移”和“需求转移”,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做大做强。
在教育竞争、教育焦虑客观存在并愈演愈烈的今天,唯有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以及校外培训负担齐头并进,才可避免把学校教育的实际职责拱手让人,才可抵制教育产业化对教育公共性、公益性的蚕食。
校外教培机构是整体公立教育体系的有益补充,但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反客为主。尽管名曰“双减”,但绝不可简单理解为公立教育与校外培训机构“各退一步”,应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在“进一步强化学校的育人主阵地作用”“学校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增强课后服务供给”的基础上,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发展。换言之,就是公立学校首先要加速发展,发挥更大作用。学生只有在校内“吃得饱”,才不必到校外去“加餐”。不能简单地把素质教育理解为“课时少”“放学早”,学校教育要对学生负起应尽责任,而不是把这部分责任推给市场。
“双减”该减掉的是全民“教培”的经济压力和精神焦虑。但这个“减”的前提却是“加”:将公立学校的服务内容、教学质量“加上去”。只有让学校教育起到其应有的作用,全方位的“减负”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