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理论

深挖燕赵红色资源 提升红色文化感染力

□宋伟 张一帆

作为红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红色音乐产生于革命烽火年代,反映了特定时期人民的现实生活与精神面貌,也是中华民族价值追求与理想信念的情感表达方式。因此,红色音乐文化具有丰富的感染力和独特的审美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总书记在谈及红色文化时说:“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红色江山是革命前辈用生命换来的,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

作为红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红色音乐产生于革命烽火年代,反映了特定时期人民的现实生活与精神面貌,也是中华民族价值追求与理想信念的情感表达方式。因此,红色音乐文化具有丰富的感染力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可以说,它是集思想与艺术、内容与形式的结合体。河北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且厚重,例如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团结就是力量》《歌唱二小放牛郎》等都出自于河北这片充满战斗记忆的热土。纵观现今高校艺术教育,通过多元表达方式重构和再造红色文化的集体记忆,深耕红色音乐精品,对于当代大学生具有普遍的社会教育意义,也是高校音乐专业师生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探索音乐+思政新路子

创新与实践红色音乐文化形式。针对高校艺术教育中的红色音乐文化,要立足燕赵大地、凸显河北特色、深挖经典音乐的时代价值。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巧妙地将红色文化的基因和底蕴融入作品讲解中,同时在保留红色音乐母体的前提下,注入时代活力、加入符合当今高校艺术教育审美品位的音乐元素,用鲜活且具有个性魅力的素材不断激发艺术类大学生对红色音乐的演绎和创作热情,从时代大众的态度和认知去探索红色音乐文化新形式,真正实现地域红色文化与音乐教学的紧密衔接,唤起高校师生的红色文化自觉。在艺术实践中,结合高校艺术教育的教学特征,运用歌剧、舞剧、民族管弦乐、西洋管弦乐、河北地方戏曲等艺术表现形式,搭建多维社会实践教育平台,在保证艺术性的前提下凸显地域特色,打造情节立体丰富、观众喜闻乐见的红色音乐文化盛宴。

亲身感知,开展现场演讲式“音乐党课”。红色音乐文化的传承务必要追源溯本。广大高校艺术专业教师和学生要走出校园、放下理论课本,通过赴河北红色火种发源地开展红色主题现场式讲解,以“音乐党课”的形式,重温红色经典旋律,亲身感知革命题材音乐作品背后所承载的党的历史和精神力量。以“讲、演、唱、奏、舞”一体化的全新方式呈现给当代大众。通过设置特定的情景,将讲解、感受、体验有机结合,在赏析中感悟古今、在实践中升华情感,让党史学习生动活泼起来,从而达到美育育人的成效。同时,用音乐服务老区人民,借“艺术帮扶”继而搭建文化传播的桥梁,实现红色音乐入脑、入心,在潜移默化中使红色基因内涵得以深化。

利用非遗+网络等多维化途径

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广博,到目前为止,具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63项、省级非遗项目990项。非遗文化作为高校艺术专业学习的一大亮点,将其艺术精髓与红色历史人物、事件有机融合,利用地方传统音乐特有的表达方式实现红色音乐文化内核的完美演绎。同时,高校艺术教育的传承,既要继承传统非遗艺术的精髓、更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两者的结合,在表演中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塑造现实空间与非现实空间之间的转换,实现表演内容与形式的多样化。在百年非遗中回顾红色经典,守正固本,促使红色音乐贴近时代、贴近大众、贴近市场,让红色资源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际,推行平面、立体、动态、互动参与,让高校艺术教育能够沉浸式的融入红色音乐,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和情感震撼。

打造数字化网群时代的资源共享态势。一直以来,红色音乐文化的传承以经典红歌、影视作品为主,造成传播模式单一、受众面较窄的态势。青年一代作为红色音乐文化的重点传承对象,伴随互联网信息的高速发展,绝大多数年轻人对红色音乐缺乏关注与共性联动。实现高校艺术教育红色音乐的有机传承,务必要占领网络阵地,利用网络强大的传播优势增强红色音乐文化的覆盖面。借助“互联网+”平台,运用校园广播、校园网络讲授红色主题故事和音乐,配以丰富的动画内容,以突出红色文化参与感为出发点,在当代青年大学生中树立红色文化的时代价值。在社交传播方面,发挥微信、微博、抖音等短视频平台的作用,构建有效红色音乐文化传播机制,不断增加红色音乐学习的受众面,进而架构起多元化学习模式,最终实现红色音乐文化资源的共享态势。

对红色音乐文化保护传承的意义

用好红色资源,学史增信。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国家软实力激烈竞争的必然要求。河北红色音乐文化资源广博,通过传唱与回顾经典,体会中国人民伟大的革命精神,在日常生活中顽强拼搏、传递正能量,让红色精神从“眼中”“指尖”植入脑海内心,用好红色音乐资源学史增信。

与时俱进,实现多维音乐文化的有机融合。红色音乐是革命时代的产物,它在特定时期起到鼓舞士气、团结人心的作用。在多元文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单一的音乐表达形式已远不能满足当代大众的审美需求。音乐的发展务必要体现与时俱进的理念,在保留传统音乐文化基因的基础上进行改良,实现音乐文化的多维发展。(作者单位:石家庄学院)

2021-07-10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89363.html 1 深挖燕赵红色资源 提升红色文化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