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科技的自立自强,关键是一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科技型企业的集群式崛起,核心则是不断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对此,要着力运用市场化机制激励企业创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强化创新创业服务及支撑体系建设,纵深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整合运用新型举国体制和市场化激励机制优势,探索实施和完善创新型领军企业工程、创新联合体工程和共性技术平台工程,尤其是要积极培育数百家能够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具有较大原始创新能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发挥其在前沿科技探索的重要作用,同时发挥其在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突破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鼓励领军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进而推进大中小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融通创新,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同时,紧扣产业链供应链部署创新链,不断提升科技支撑能力。新发展阶段,要坚持底线思维,实施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发展工业互联网,搭建更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支撑产业创新能力持续提升。要加大数字基建在内的新基建,丰富产业创新应用场景。同时要以前瞻性和引领性思维,统筹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积极培育未来产业研究中心、未来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等面向未来产业的新型研发机构,塑造全新的、面向未来产业的创新生态系统,在参与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竞合过程中实现自主可控与开放合作的动态平衡。
在此基础上,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促进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十四五”期间,要更加注重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加快构建同科技自立自强相适应的新型高校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生态体系,加强基础研究、注重原始创新,优化学科布局和研发布局,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完善共性基础技术供给体系;加快高校创新体系与企业创新体系、产业创新体系的互动融合,统筹衔接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等各环节。
(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