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了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科技创新被摆在各项规划任务的首位
企业只有培育强大的创新“基因”,才能在危机与变局中不乱阵脚,游刃有余。
近年来,我省围绕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紧迫需求,整合省内外优势科研力量,创新项目组织模式,启动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着力突破一批“卡脖子”和“杀手锏”技术,工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自主创新“内力”激增,“河北创造”活力迸发
手握核心技术,成功转型升级
去年11月份上映的影片《一秒钟》曾一度引发网友热议。这部由张艺谋导演执导的影片再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人们对电影的热爱。在片中众人洗晒电影胶片的场景更是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新中国的第一卷电影胶片,产自位于河北保定的乐凯集团。而现在走进乐凯,抗光幕布、水处理膜、柔性PSC太阳能电池……乐凯研究院新建的展览室里,各种新技术产品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已看不到胶片胶卷的影子。
20世纪80年代乐凯先后生产了我国第一代黑白、彩色电影系列胶片、航空系列胶片完成了乐凯的第一次创业,开创了中国电影感光材料的先河。
20世纪80年代初,面对电影产量急剧滑坡和进口彩卷的冲击,乐凯人依靠创新能力,尝试着第一次转型和第二次创业,从电影胶片转向了彩色胶卷和彩色相纸,铸就了享誉中国的红色“乐凯”品牌。
进入21世纪,数码技术兴起,无情的市场几乎把胶片行业逼上了“绝路”。乐凯胶片选择第三次创业和第二次转型,他们通过应用独创的产品配方和50多年积累的“精密涂布”技术,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代涂布型光伏电池背板,解决了光伏电池背板耐老化、电气绝缘、水汽阻隔等问题,产品也成为市场的抢手货。目前,乐凯胶片太阳能电池背板销量突破6700万平米,同比增长61%。
2020年以来,随着信息传播由“载录时代”转向“无介质时代”,彩色相纸、医用干式胶片、磁条等图像信息材料将再次面临转型和升级的考验,乐凯集团再次以创新应对市场变局,开启第三次转型和第四次创业的征程。
有着60多年历史的老牌国企乐凯,依靠科技创新三次转型一次一重天,四次创业一步一层楼,在转型创新之路上奋力前行。
与乐凯有着相似经历的还有英利集团。
曾经因“照亮世界杯绿茵场”而闻名于世的英利集团成立于1987年,1999年承担中国第一个年产3兆瓦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及应用系统示范项目,开启中国光伏产业化进程。
经历了磨难之后的英利,依靠自主创新,闯出了一片发展的新天地。如今,英利研发产品的迭代速度达到每年一代。截至目前,已有累计约24吉瓦的高品质英利产品为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提供源源不断的绿色电力。
企业也只有培育强大的创新“基因”,才能在危机与变局中不乱阵脚,游刃有余。“英利光伏发展与成长的这20年,归功于技术不断创新、产品不断创新。”谈到创新在英利发展中的重要性,英利集团党委书记、总经理郑小强深有体会地说,“即使在我们最困难的2015年到2018年三年间,我们也在一直坚持每年拿出1亿元到2亿元的研发经费进行项目的研发。”
自2012年至今,英利集团连续多年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位居国内同行业领先,相继被评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横下一条心搞创新,发展动能才强劲
“这是我们设计的‘解压毛巾’。”河北瑞春工业设计创新中心运营总监王舜熙介绍,针对不同的目标人群,每条“解压毛巾”里都隐藏着一个图形和一句话,需要抽掉360条线后才能呈现。而在抽掉毛巾线的过程中,能起到舒缓压力的作用。
“解压毛巾”的设计初衷是拓展毛巾的功能,并与文化相结合。设计人员通过创新工艺,使毛巾抽掉一面的线后,巾面上呈现出蕴含一定文化意义的图形和文字。王舜熙介绍,下一步打算把“解压毛巾”投放到旅游景点,推广团体定制,还计划与明星合作,发展粉丝经济。
高阳县是我国最大的毛巾产地,全年毛巾产量达50亿条。目前,许多毛巾生产企业正加快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推进制造与设计创新融合,向创意、研发、售后等产业链两端延伸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发展,产品的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唯有不断创新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而在我省的众多企业中,创新,无处不在。
“转炉里的‘创新料’,得天天想着加。”作为河钢邯钢三炼钢厂转炉车间副主任,周文涛坚守在炼钢生产一线,每天琢磨搞创新、求突破。
“这是到兄弟单位参观学习时,我拍下来的一张照片。”周文涛从手机相册里翻出一张照片,特意指了指照片底部一行不起眼的小字:2019年12月2日,唐山中厚板材有限公司丁班3号120吨转炉创造了班产31炉的国内最高纪录。
“当下心里悄悄一盘算,同一个时间节点、同样的炼钢设备,我们还有差距呀!”周文涛说,他在参观现场就开始询问高效生产“窍门”,回来后立即开始行动。
“多项技术攻关下来,我们的冶炼周期由平均40分钟减少到30分钟。”周文涛说,从去年8月份到现在,三炼钢厂转炉车间的班产量已经稳定在18炉以上,日产最高达到16894吨。
让周文涛引以为傲的,是他参与开发的转炉智能炼钢模型,具有自动采集、静态计算、动态模拟等功能,能精准控制冶炼全过程,使有着60多年历史的“老钢厂”接轨信息化生产,进一步提高冶炼效率。
创新是第一动力。2020年,三炼钢厂转炉车间开发新品种13个,优化更新50多个,中高端产品同比增加4.63%,调质耐磨用钢系列等高端品种钢实现批量生产,高强韧性工程机械用钢Q1100E填补了河北省空白。
唯创新者强。正是由无数个“周文涛”组成的河钢集团大力弘扬创新精神,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2020年,河钢集团品种钢占比达75.3%,研发新产品152个,新产品产值303.97亿元,其中16个“单打冠军”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打破了同类产品的国外垄断。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核心竞争力提高
4月13日,2020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石家庄召开。由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院长贾振华教授主持完成的“中药连花清瘟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研究及应用”项目获得2020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
这不是以岭药业第一次获奖了。2020年1月,由公司子公司河北以岭医药研究院作为第一主研单位完成的“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获得了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是该年度医药卫生界唯一的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随着连花清瘟在治疗新冠肺炎中的显著作用,连花清瘟在疫情防控中被列为国家及20多个省市诊疗方案的推荐用药,2020年实现销售收入42.56亿元,同比增长149.89%。数据显示,连花清瘟产品在零售终端感冒用药/清热类产品市场份额由2017年的2.44%增长至2020年的9.86%,成为零售市场感冒用药中成药第一大品牌。
过去的一年,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各业务板块实现快速增长,市场占有率及公司知名度和美誉度显著提升。
以岭药业的快速发展与其持续加大科研投入,促进科研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密切相关。该公司以重大突破性、重大创新药和高市场需求产品为目标,2020年研发投入7.37亿元,同比增长43.09%,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连年超过8%。2020年研发人员1996人,同比增长26.89%。
“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了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
统计显示,2020年度河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授奖项目凸显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技术发明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有个细节引人注目:获奖项目名单中,企业牵头和参与完成的135项,占比达57.2%。这表明企业牵头和参与完成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强化,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加大研发投入进行科技创新,生产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为了提高河北创造的“内力”,我省更是促进科技、人才、产业、空间统筹协调,使科研创新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源动力。
自主研发的新型光电显示玻璃打破国外垄断,推动我国平板显示产业发展;成功合成的新型超硬材料将极大加快我国特种机械加工领域和静高压科学研究领域变革性技术的发展进程……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十三五”以来,河北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扎实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持续打造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联动、多领域互动的综合创新生态,整体发展速度进入历史最快阶段。尤其是科技创新三年行动计划实施以来,河北省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从全国第24位增长到第20位,创新型河北建设取得显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