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时政经济

马本斋纪念馆:

红色基因 代代相传

位于献县本斋回族乡本斋东村的马本斋纪念馆。代晴 摄

□记者 段永亮 代晴 崔上

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北平原上,活跃着一支以回民兄弟为主组成的抗日部队——回民支队。这支部队屡建战功,威震敌胆,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马本斋,就是这支英雄的回民支队的司令员。

记者日前来到位于献县本斋回族乡本斋东村的马本斋纪念馆。一个个布满沧桑的老物件、一张张记录历史的老照片,生动再现了抗日民族英雄马本斋和他领导的回民支队奋勇杀敌的壮举。

磁盘像

“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千里驰骋”“冀中血战”……纪念馆内,十个内容板块图文并茂,实物展陈,将这位抗日英雄的传奇人生娓娓道来。

“这张照片是马本斋唯一的一张整身立像,是马本斋纪念馆的镇馆之宝,也是一级文物。”马本斋纪念馆解说员杨元元说。橱窗里,静静陈列着马本斋的黑白瓷盘像,照片中的马本斋身形高大,英勇威武。

这张老照片拍摄于1934年,是马本斋从江西解甲归田时,在景德镇烧制成磁盘带回来的。马本斋回到家乡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他组织本村70余名回族青壮年打出了“回民抗日义勇队”的大旗,率队到河间参加了共产党员孟庆山领导的河北游击队。

马本斋所用战刀

马本斋横刀立马、英勇杀敌的形象,深入人心。在纪念馆里,记者就见到了他当年所用的战刀。如今,大刀已锈迹斑斑,刀柄处挂着的布条也不再鲜艳,但它却无声讲述着马本斋当年的辉煌战绩。

“马本斋就是用这把大刀冲锋陷阵,率领回民抗日义勇队奋勇杀敌的。这把大刀伴随了马本斋将近一年的时间,这一年里他用这把大刀先后杀死了七名日军,并从回民抗日义勇队队长成长为八路军冀中回民教导队队长、总队长。”纪念馆解说员华瑞华说。

抗日英雄马本斋是八路军冀中军区回民支队的创建人,他率领的回民支队驰骋在冀中平原,英勇善战、威名远扬。马本斋智勇超人,作战时一把大刀高高挥舞,打得日伪军闻风丧胆。他率领回民支队采用“磨盘战术”“牛刀子钻心战术”,6年间作战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万余人,被毛泽东称为“百战百胜的回民支队”。

马本斋的警务员一直保存着这把大刀,直到马本斋纪念馆建成后,把它捐献给了纪念馆。

小推车

在纪念馆中,“英雄母亲”这个版块最令人动容。一辆木制小推车,见证了英雄母亲白文冠为国捐躯的伟大壮举。

1941年,冀中抗日根据地进入严重困难时期,回民支队继续转战于(大)清河、交河和子牙河以东等地区,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常常给敌人出其不意的打击。日本侵略者采取各种手段企图消灭回民支队,逼迫马本斋投降。

1941年7月,马本斋与日军驻河间联队长山本展开了激烈斗争。几番交手,山本连连失利。山本知道马本斋是个大孝子,便将马本斋的母亲白文冠抓到河间宪兵队,用种种手段逼迫马母给马本斋写劝降信。深明大义的马母最终绝食七天,以身殉国。

“当年,敌人就是用这辆小推车将马母押送到河间宪兵队的,马母大义凛然,宁死不屈。”纪念馆讲解员王璐说到这里,言语中充满了对英雄母亲的敬佩。

训令

在纪念馆的橱窗中,几张泛黄破旧的纸张引起记者的注意。马本斋纪念馆馆长哈光杰说,这些都是马本斋1943年在冀鲁豫军区亲自签署的训令,内容综合起来分为两类:一类是与自然灾害做斗争,一类是与敌人做斗争。

1942年,“五一”大扫荡以后,马本斋带领回民支队转战冀鲁豫,当时正值华北三年大旱时期,农民颗粒无收,严重缺粮。在这种情况下,马本斋果断采取了济粮、截粮和借粮等措施,征购了足够的粮食,然后发放给山东的父老乡亲,解决了聊城地区5000多人的口粮。

哈光杰讲了这样一个故事,1942年回民支队转战山东时,山东莘县遭遇了几十年少有的旱情。为了救济灾民,冀中回民支队主动拿出并不富裕的军费,帮助百姓从省外运送粮食。马本斋从自己开始,把每天一斤粮食缩减到八两,后来又缩减到二两,将节约下来的粮食分给周围的老百姓。

“回民支队的爱民举动赢得了冀鲁豫地区人民群众的支持,老百姓做军鞋、筹军粮,传情报掩护子弟兵,送亲人参军参战,用各种方式支援着回民支队。”哈光杰感慨道。

英雄故里变身红色村庄

“马本斋烈士虽然已经离开我们70多年了,但他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却永远激励着后人。”哈光杰说。

如今,马本斋纪念馆已经成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和廉政教育著名“打卡地”,每年都会有大批干部群众前来瞻仰,接受精神洗礼。

而在马本斋曾经战斗过的土地上,勤劳智慧的本斋人,踏着英雄的足迹,凭借勤劳的双手,也过上了富裕的好日子。

清真肉类食品加工是本斋村的传统产业,近年来该产业发展迅猛。目前共有肉类储存加工冷库113家,油脂厂4家,形成了年加工各类牛羊肉30万吨、日均加工800吨的生产能力,并相继建成多家省市级新兴龙头企业,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清真食品集散地。

2021-04-10 马本斋纪念馆: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83143.html 1 红色基因 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