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区域衡水

天更蓝 地更绿 水更清

衡水大步迈向生态宜居美丽湖城

近年来,衡水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这座曾荣膺全国“十大幸福城市”的生态湖城,正成为令人向往的生活“新福地”

本报讯(记者张千 通讯员 段文雅)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衡水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人民生活更美好。

精准发力

留住更多蓝天白云

近日,省生态环境厅对全省11个设区市2020年优良天数和2015年优良天数进行了统计和对比,衡水市优良天气由120天增加到238天,增加天数居全省首位。

亮眼的成绩背后,是一场痛下决心、铁腕治污的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

衡水市成立了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双主任”的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出台了史上最严的“1+27”系列文件,深入实施清洁取暖、电厂及燃煤锅炉改造、清洁降尘、挥发性有机物(VOCs)整治、工业达标、控车减油、面源治理、科技治霾8个攻坚行动,每周一会强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

该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化工行业VOCs排查整治;率先实施冬春季公交车免费乘坐政策;实现全市域35蒸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清零;主城区134个建筑工地全面落实扬尘治理措施,道路机械化清扫保洁范围由50平方公里扩大到100平方公里……一系列有力举措,带来了衡水的“环境之变”,摘掉了“全国后十”的黑帽子。

科学治理

呵护一城碧波秀水

近年来,从滏阳河市区段环境整治项目到着力改善滹沱河、清凉江等补水河道水生态环境,从消灭黑臭水体到水质变清,从生态补偿到生态修复,衡水大地水环境污染治理的脚步,一刻也不曾停歇。

强化排污口治理,建立入河排污口动态管理名录,组织各县(市、区)对潴龙河、滏阳河、滹沱河、衡水湖及120条河流的入河排污口开展拉网式排查,对各类非法排污口分类整治,严禁污水直排入河;守护好衡水湖,下大力搬迁了周边413家企业、作坊,拆除了60万平方米沿湖各类建筑,封堵了所有入湖排污口,一次性全部取缔了1.38万亩网箱、拦网,收割蒲草20万平方米、清除淤泥80万立方米,在环湖周边增加生态涵养林1万亩,实施引黄、引卫等跨流域调水工程;打响黑臭水体“清零战”,对建成区原有的9处黑臭水体进行全面整治,扎实做好污水管网连通、河道淤泥治理、河渠生态修复等工作,黑臭水体消除比例达到100%;消除农村纳污坑塘,按照“全面排查、全面整治、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合力攻坚”的总体思路,全域治理农村坑塘,做到“整治一个,销号一个”,全市农村纳污坑塘实现“动态清零”。

一套治水“组合拳”让衡水市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10个国省考断面水质全部达标,劣V类水体全部消除。

综合施策

绘好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冀州区农田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是衡水市首例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项目,位于吴家吕村东北区域。因周边外排污水流经积淤地块,涉及农田和沟渠坑塘地表层附着及浅层积存大量氰化物结晶物,对附近人畜农田作物造成较大污染和安全隐患。为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该市加大土壤修复项目推进力度,彻底解决了该地长达30余年的氰化物土壤污染问题。这是衡水市重拳推进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复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该市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强化风险管控、综合施策,推进全市土壤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与此同时,该市持续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以林业园区建设、绿美廊道建设、环湖环城绿化、乡镇村庄绿化、农田林网建设等工程为重点,着力构建京津冀生态环境支撑区。去年年底,该市又打响了环湖绿化大会战,计划利用两年时间完成绿化面积3.15万亩,把衡水湖打造成城市会客厅。

致力于让居民“开窗有景,出门见绿”,衡水市按照“300米见绿、500米见园”的要求,大力推进公园游园建设,先后谋划了植物园、颖达公园、宝云公园、滏东公园、丰收渠带状公园、园博园、康泰游园及人民公园改造提升等公园游园建设项目。

衡水,这座曾荣膺全国“十大幸福城市”的生态湖城,正成为令人向往的生活“新福地”。

2021-03-17 天更蓝 地更绿 水更清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81689.html 1 衡水大步迈向生态宜居美丽湖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