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梅胜)为有效解决农村贫困失能失养人员基本生活照料和养老问题,2018年以来,衡水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和“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的理念,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群众关切,聚焦特殊群体,创新建立了以农村特困供养服务机构为主、专业医疗机构为辅、民办养老机构为补充的特困失能人员集中供养模式。
该市通过整合现有的养老和医疗资源,投资4500万元对59家供养机构进行改造提升,整合调剂床位7530张。在尊重本人或照料护理人意愿的基础上,将农村贫困人口中失能半失能且失养的人员实行集中供养。经精准识别,全市3774名建档立卡贫困失能失养人员中有2204名实现了集中供养,生活质量发生了巨大变化,由单一的“物质救助”向“物质救助+身心救助”双重保障转变。
在照料护理过程中,该市对建档立卡贫困失能失养人员建立健康档案,根据人员的自理能力情况,实施分级护理。对半失能人员由特困人员供养机构照料护理,全部失能或患有精神、传染等疾病的人员,由专业的医疗机构,依托专业的医护力量专门进行集中供养;在特困人员供养机构和医疗机构有效床位供给不足时,委托民办养老机构进行供养。对分散供养的失能人员,由照料护理人签订照料护理协议,发放照料护理费用,明确照料护理人,确保“平日生活有人照应,生病有人看护”,使失能人员生活质量得到提高,进一步增强失能人员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