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时政经济

17代人追逐的梦想实现了

(上接第一版)每隔数年新河县都交替经历旱、涝、蝗灾。在1641年甚至出现“妇女插草自卖其身……饿殍枕藉,惨不忍睹”。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春风吹到了这座冀南小县。

“新中国成立那年,我10岁,虽然住的还是土坯房,但人民当家做主人了,都精气神十足。”81岁的刘根平说,1958年开始,他学了两年河南坠子。1970年前后,为了歌唱祖国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他在村里组建了坠子剧团,成员有20多人。

1982年,刘秋口村20岁的刘运才从部队退役,正赶上改革开放好时机。

“当时国家百废待兴,乡镇企业像雨后春笋般生长。”刘运才说,他和二哥刘进才以及一个伙计,三人一共凑了3500元,合伙买了一台二手的天津铁牛55拖拉机。

一年之后,刘运才觉得拖拉机跑得太慢,他提议买汽车,但是由于物资紧缺,找了半年,贵贱买不到。

1984年,三个人跑到石家庄,花了一个多月买齐了汽车配件,组装完成后,连夜开回了村里。第二天一早,就围了一大片人。

随后两年里,刘运才又买了3辆大货车,并且培养了10多名货车司机,也带动本村和周边村逐渐开始跑运输。

2004年,42岁的刘运才当选村党支部书记。他说:“如果说之前‘先富带后富’是义务,那么当了党支部书记,肩上就有了沉甸甸的责任。”

刘运才说:“纵向来看,虽然村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升,但农业种植单一,产业发展不够,因病致贫现象还是时有发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脱贫攻坚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

随后,在帮扶单位和驻村扶贫干部的精准帮扶下,刘秋口村“两委”班子成员带领村民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实现小康梦稳步迈进。

针对劳动力短缺问题,2013年刘秋口成立了新河县运鸿种植专业合作社,到2018年,全村所有土地流转到合作社,农户每亩地每年保底分红800元。

2014年至2015年,合作社搭建了大棚种香菇,贫困户刘学忠因身体不好无法外出打工,在家学习香菇种植技术,每月2000多元收入。“通过自己的劳动致富,觉得很幸福。”54岁的他憨厚地笑着说,“幸福就是奋斗出来的!”

2016年,刘秋口村得到河北农业大学帮扶,合作社发展1600亩优质小麦育种基地,每亩地增收小麦200多斤。为提高小麦附加值,合作社还成立了石磨面粉厂,年产面粉10多万斤,可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

2017年底以来,在帮扶单位帮助下,刘秋口村相继建设了香菇大棚、鱼菇共生大棚18个,开展立体种植;引进了笨鸡、非洲雁养殖项目;采用“投资商+扶贫资金”模式,建成350千瓦光伏电站。这几项盘算下来,每年可为村集体增收55万元。

今年4月底,1988年出生的刘鹏辉接过村党支部书记的接力棒。他说,2019年,新河县退出贫困县序列,刘秋口人几百年的致富梦想也得以实现。

刘鹏辉说,作为刘秋口村刘姓第17代人,他将饮水思源,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吸引更多年轻人返乡创业,在乡村振兴中发挥年轻人应有的作为。

有感于村里的沧桑变化,刘守信作了一首《刘秋口新貌》:

“红瓦白墙绿树映,疑是江南姑苏城……老幼守家爷孙乐,广场歌舞庆升平……”

对于为什么这一代人能掀掉压在刘秋口人心头几百年的贫穷大山、实现小康梦的问题,村里老少都有着自己的理解:

“因为国家富裕了,政策好了,支持力度大了。”“各级政府都在下大力气脱贫攻坚……国家确保全面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正说话间,刘根平的手机铃声骤然响起欢快的旋律:过上了好日子红红火火,赶上了好时代喜乐年华……

他腼腆一笑说:“这句词儿,唱出了俺全家人的心声。”

(新华社石家庄10月27日电)

2020-10-28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74313.html 1 17代人追逐的梦想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