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夯实集体经济堡垒,带动村民脱贫致富
今年49岁的居桂义,是衡水市故城县三朗镇居召村村民,因为小儿麻痹症落下了后遗症,妻子又是盲人,曾是村里的贫困户。
见到记者,居桂义兴致勃勃地算起了自己的脱贫账:“2019年,我把家里的6亩地入股了村集体合作社,1亩地保底收入600元,这一年就是3600元,加上自己在集体合作社打工的工资,去年一共收入了2万多元,当年就脱了贫!”居桂义觉得,从没像现在这么幸福。
如今,居召村实现了全村1070亩耕地全部入股合作社,发展村集体产业,2019年村集体收入8万多元。居召村党支部书记居福顺介绍,村集体合作社优先吸纳166名贫困群众到合作社务工,使贫困群众实现了股金和薪金“双收入”。
近年来,故城县三朗镇探索创新“党支部引领+合作社经营+农户(贫困户)入股”模式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并以村集体名义成立合作社。农民以土地入股,合作社集体经营,在每亩600-800元保底收益的前提下,盈利的60%用于全体入股村民分红,20%用于合作社经营性支出,20%作为村集体收入用于村内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支出和贫困群众帮扶。
阜城县冯塔村发展密植梨种植产业,带动周边100多名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村集体年收入10万元以上;武强县吴沙洼村党支部利用定点扶持资金50万元,建成手套生产车间,村集体年收入超10万元……
衡水市将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抓防促保”活动的重要抓手,深入实施村级集体经济空白村“清零”行动。截至目前,衡水市2017年底排查出来的1135个集体经济空白村如期“清零”,4994个建制村中年收入5万元以上村占比达到61.3%,921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也有了大幅提升。
“发展乡村旅游的路子走对了,今年村集体收入有望达到70万元,明年能达到100万元。”尚义县南壕堑镇十三号村党支部书记姜万河介绍,“我们还打算发展规模养殖业,村集体流转土地整理后种植传统老品种作物,发展体验观光农业。”
张家口在“抓防促保”活动中探索股份合作、混合经营等新路径,对集体经济空壳村和5万元以下薄弱村集中攻坚。截至目前,集体经济空壳村从243个降到74个;年收入5万元以上村从1558个增长到2322个。
“群众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截至目前,我省共优化设置产业党组织1473个,紧紧把财政资金扶持村集体经济项目抓在手上,在集体经济“清零消薄”和质量提升上持续发力,全省有集体经济收入村达到97%,5万元以上的达到 57.9%。
驻村帮扶“一招鲜”,打好脱贫攻坚战
9月16日,记者在阳原县化稍营镇下沙咀村看到,许多农户家中最显眼的地方摆着“致富带头人”“创业致富带头人”“脱贫光荣示范户”“党员致富能手”“环境卫生示范户”等牌匾。
张家口市委统战部驻下沙咀村第一书记刘建忠说:“农户从内心深处,非常看重这种精神激励。我们就是要培树典型,为他们披红戴花,颁发奖牌和奖品。”
下沙咀村原先是一个后进村,党员先锋作用不突出。“驻村工作队来了后,通过抓党组织生活、‘三会一课’制度,村‘两委’班子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下沙咀村党支部书记王岭深有感触地说。
“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让党旗飘在阵地上、让党员冲在火线上。”刘建忠认为,后进村要想变成先进村,抓党建是根本。2018年驻村后,他们结合统战部门特点和村情实际,经过反复论证,创建了“党支部+”(“党支部+工作队”“工作队+社会力量”“党支部+公司”)扶贫脱贫模式。
皮肤晒得黝黑,与这里的村民并无二样;50多岁的人了,干起事来风风火火,像个“拼命三郎”……他就是省公安厅交通管理局驻张家口市阳原县榆林关村第一书记刘景业。
刘景业驻村帮扶后,上炕头、下地头,问计于民,巧施“兵法”,激发贫困户脱贫内生动力,让村民闲暇时不再“蹲墙根”;在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同时,让村民养牛、养鸡、种果树,发展庭院经济,既富村也富民。
扎实推动驻村帮扶,压实驻村帮扶责任,帮困难群众过难关。目前,河北省7746名驻村第一书记、23278名驻村干部全部在岗履职,与当地党员群众一起,战疫情、抓脱贫、谋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