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 曹国厂 岳文婷 王晓
10月的冀南平原,沃野千里,一望无垠。
在青银高速和230国道交会处的刘秋口村麦田里,冬小麦麦芽已经一片嫩绿。
下了高速出口不足百米距离,一条笔直的柏油路横贯河北省新河县刘秋口村庄东西,街道两旁的观赏国槐亭亭玉立,红瓦白墙的民居格外醒目。
刘秋口村刘姓先民们自河南夏邑县避乱逃荒而来。数百年间,战乱、水患、旱灾等各种天灾人祸频仍,贫穷在一代代刘秋口人脑海里烙上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连日来,在刘秋口村采访,我们能感受到,一个村庄历经不同时代为摆脱贫困所做的抗争;也能深刻感受到,梦想为何能在这一代人手中实现。
在刘秋口村东口,一块立于1988年的石碑上刻着村庄由来:明永乐年间,刘姓由河南归德府夏邑县迁来立村,因近古湫河,遂名刘湫口。后“湫”简为“秋”。
“五六百年前,我们的祖奶奶领着俩孩子,为避乱千里跋涉来此定居。”1946年出生的刘守信说,“到我这里,已经是第16代了。”
刘秋口村现有户籍人口392户、936人,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2014年,村里建档立卡贫困户95户204人,被确定为扶贫开发重点村。
刘守信1968年毕业于邢台农校,家里上溯三代人都读书。他说,新河县志记载,从1407年至清末,(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