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烟成群
今年以来,我省同期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冬奥会筹办“三件大事”,在交通、产业、生态环保等领域持续发力,重大项目纷纷落地见效。
省统计局数据显示:上半年,京津冀协同发展步伐加快,我省承接京津基本单位233个,京津产业转移项目投资增长12.5%;雄安新区转入大规模实质性开工建设阶段,施工项目31个,完成投资增长9.4%,快于全省固定资产投资3.8个百分点;张家口奥运村项目、崇礼区冬奥核心区地表水厂及输配水管网项目和北欧中心越野滑雪场等大批项目进入集中建设期。
京津冀协同:
对接服务携手共赢
炎炎夏日,北京市大兴区刘田路一侧机器轰鸣,一片繁忙景象。施工挡板上“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新高地”等标语不断映入眼帘。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在河北部分约100平方公里,将进一步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非首都功能疏解。
沧州明珠商贸城经营女装的商户李晓红,每天都忙忙碌碌。两年前,乘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春风,李晓红从北京大红门来到这里。“现在的订单量是原来的两倍,新客户也在不断增加,生意越来越好了!”李晓红告诉记者,在这里,她的店面扩大了10多倍,还免租金。沧州整体承接北京大红门、动批等服装商贸企业,1万多家商户落户且无一回流,带动500多家服装加工企业落地生根。
今年以来,我省扎实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向深度广度拓展,不断改革创新,在对接京津、服务京津中加快发展。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深入推进,津石高速公路石家庄段大规模架梁施工全面展开,明年通车后,将结束石家庄和天津无直达高速的历史。6月12日,京张高铁(正线)全线铺轨完成,主要服务于2022年北京冬奥会崇礼赛区的崇礼铁路(正)线也已完成铺轨,年底将与京张高铁同步开通运营。
为确保非首都功能转得来、留得下、稳得住,我省从现有园区、开发区中优选部分重点平台,本着与功能定位相适应、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与京津产业转移重点相衔接的原则,确定了以雄安新区集中承载地为核心,京冀曹妃甸协同发展示范区、沧州渤海新区等5个协同协作平台为重点,4个特色专业平台、33个个性化平台为支撑,功能定位清晰、承接重点突出、布局结构合理的重点承接平台体系。
今年以来,我省继续强化区域污染联防联控和生态环境共建共治,推进京津冀生态保护机制创新。4月份,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降尘量平均为11.5吨/平方千米·月,同比下降17.9%,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平均优良天数比例为65.6%,同比上升11.9个百分点。
雄安新区建设:
生态优先建“未来之城”
京雄城际正式接入既有京九铁路线路,京雄高速一期工程正式开工建设,三大电信运营商在雄安新区同步发售首款5G手机……
今年以来,随着一系列规划的相继出台,雄安新区大规模开工建设的条件逐步成熟,“未来之城”建设如火如荼。
据悉,新区今年谋划实施的69个重点建设项目(新区内重点项目59个,新区外重点项目10个),总投资初步概算将近3000亿元。(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