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吴新光
7月15日临近中午,尚义县南壕堑镇十三号村村民何秀兰边在村里的彩色坝头民俗窑洞客栈打扫卫生、整理床铺,边对记者说:“进入暑期,来我们村的游客特别多,客栈几乎天天爆满。”
能在客栈当上服务员,何秀兰特别高兴:一个月工资1800元,还有200元的全勤奖,在家门口打工挣钱,能照顾80多岁的老母亲。
何秀兰今年57岁,曾经也是村里的贫困户。为摆脱贫困,一直远走内蒙古包头工业园区打工。2018年,听说村里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于是返回了家乡。
在何秀兰的印象中,过去的十三号村到处是残垣断壁,破房烂石头,街道脏乱差。村民普遍缺乏必要的致富产业,村集体经济薄弱,留下来的10来户都是老年人,是典型的空心贫困村。
“十三号村村民主要种植莜麦、胡麻、杂粮杂豆等,种植效益非常低。”尚义县南壕堑镇党委委员、十三号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姜万河介绍说,过去村里常住人口不足全村人口的一半,无人居住、房屋闲置破损的宅基地占七成多,撂荒耕地占全村耕地面积一半。
空心院落变身窑洞宾馆
“空心村”的形成,往往是产业空心所致。
十三号村“两委”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十三号村位于国家级森林公园大青山脚下,草原天路西线末端,气候冷凉,植被良好,保持了原生态的风貌。距离尚义县城仅3公里,省道白郭线从村旁经过,交通便利。
2013年“返乡创业”的姜万河开办了一个农家院,开业当年就做到了30万元的营业额。2014年,农家院营业额增长到40万元。姜万河说,当时一些游客吃过农家饭后,晚上不想走,于是萌生了建窑洞宾馆的想法。
姜万河告诉记者,发展乡村旅游遇到的最大障碍,是如何盘活利用那些闲置荒废的“空心院落”。对于广大乡村来说,主要资源是耕地、荒山荒坡、林草地、宅基地等土地资源。随着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闲置的宅基地越来越多。
(下转第二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