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计划用3年时间为张家口培训外语人才3万人。
“走进校园、接触学生,让他们从小就能接触系统的滑雪教学。”马伟龙希望更多雪友来到崇礼时,也有更多学生能走出去。他说,要等这代受益于北京冬奥会的人成长起来,中国冰雪的春天才真的到来,“现在是一切开始的时候。”
“留不住人的小城盼来了游子回归”
冬奥会带来的基建红利有目共睹,各种商区和住宅区的出现,让崇礼变得更像一个开发区:欧式美食街、酒吧街、酒店鳞次栉比。
与基础设施一起变化的是,更多的崇礼人从田间走上滑雪场。
“冬天外出打工的人没有活干了,很多人就来雪场上班,每个月也有不错的收入。”杨帅是职教中心一名运动训练专业的教师,课余时间在崇礼各大滑雪场做兼职滑雪教练。他坦言,职业滑雪教练带给他的是不同以往的全新生活。
彼时的崇礼并不富裕,甚至颇为破旧,杨帅回忆道:“之前感觉就是一个小农村一样,举办冬奥会更是想不到的事情。”当地80%都为农业人口,包括像杨帅在内的许多崇礼人一样,他们原来的设想都可能是继续务农。“也就是2001年的时候,最早的是塞北滑雪场,再到后来万龙等一批雪场入驻,这边的滑雪业慢慢地就发展起来了。直到冬奥申办成功,云顶和其他新兴的雪场就变得更加出名了。”杨帅说。
崇礼的滑雪场生意迎来了大发展,也带来了就业机遇。
刘伟是土生土长的崇礼人,曾经的“北漂儿”,现在是云顶大酒店的采购人员。“现在我们村里有20多人在酒店上班,在外地打工的人,现在都回来了。”他说,“以前离开,因为缺乏就业和创业机会,但冬奥会的到来,给了年轻人回家的理由。”
据了解,如今崇礼近3万人直接或间接为雪场服务,越来越多的崇礼人返乡工作,成功端起了“雪经济”饭碗。
“原来在申办冬奥会的过程中,就想等到2022年真的在家乡开冬奥会的时候,做一个志愿者。申奥成功后,主办场地就在家乡,作为崇礼人我也要为此尽一份力。”刘伟说。
“赶上了好时代,在家门口耍耍‘活’奥运,真不赖!”
更大的红利则在于,当地就此实现的跨越式发展。
登高四望,蓝天白云,映照着一排排红顶白墙的平房院落,四月末的四台嘴乡马杖子村浓郁而静谧。
同张家口市崇礼许多山村一样,马杖子村400余户、1000多名村民世代都在这片山沟沟里寻食做活,改善生活的选择并不多:要不种植圆白菜,要不外出打工。
“赶上了好时代,在家门口耍耍‘活’奥运,真不赖!” 74岁的王德花老人的脸上,满满的是对未来的憧憬。
王德花是马杖子村人,她说一辈子几乎都没有走远过村子,每天基本都是陪着89岁的老伴党英坐在炕上数日子。
自从离村庄两公里的荒山开始修建密苑·云顶滑雪场,村里就多了许多陌生的面孔。老人说:“以前哪知道啥叫冬奥会?现在全村人都知道了。”
马杖子村的变化,有的在宏观层面,有的在细微之处。
村庄变美了。柏油路将村民送到家门口,结束了“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尴尬;路灯亮了,连成了线。记者在马德花家里看到,原本沾着煤灰的灶台全部贴上了瓷砖,抹布一擦,光洁一新,露着横梁和土砖的屋顶也做了吊顶。
乘着冬奥会东风,当地村民也在借机转型,从年轻人到老年人,都在冰雪产业中逐渐找到自身的新定位。
张凤英是崇礼南夭村人,两个孩子都在上学,丈夫在一次矿工事故中致残丧失了劳动能力,家里的2亩薄田,就是她一家人的全部营生。张凤英说,衣服可以穿旧点儿,吃的可以自己种,但“一摊上灾病,这天就塌了”。
滑雪产业的发展给张凤英撑起了一片天。得知云顶滑雪场要招工,她几乎是一路小跑着过去。在滑雪场酒店当客房服务员,一个月2400元;兼职在其他项目工地打零工,一天80元,得空还能拾掇白菜地。
更多的“张凤英”们在冰雪产业项目中被招了工。四台嘴乡的后山上,中信建设崇礼太子城冰雪小镇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沉重的钢架、构件,正被工人和村民连缀成一片“希望”的海洋。
眼下,崇礼全区又开始新一轮紧锣密鼓的建设和成长。吊塔林立,机器轰鸣,为人们带来更大的想象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