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三地1326家医疗机构实现了104项检验结果互认,686家医疗机构实现50项医学影像检查资料共享
全省组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193个,建设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33个,建设互联网医院91家,覆盖各设区市
8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落户河北,4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开工建设,辐射带动作用初显
石家庄、保定、沧州3市入选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试验区,2家医院入选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试点,新建国家和省级中医优势专科477个、县级中医院“两专科一中心”130个,二级以上公立综合性医院设置中医临床科室的比例达到93.05%
截至2024年底,全省人均预期寿命达79.03岁,较2020年提高1.28岁
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居民健康素养等健康指标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本报讯(记者王岚 程雨恬 郑皓天)11月24日下午,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十四五”高质量发展河北答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河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专场获悉,“十四五”以来,河北始终把生育支持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省卫生健康委牵头协调,先后出台涵盖育儿补贴、假期保障、托育服务、母婴健康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营造良好生育环境打下了坚实基础。
持续优化生育服务支持
让“生娃”更安心
强化优生保障。从2022年开始,省委、省政府连续4年将孕妇产前基因免费筛查列入民生工程全力推进,累计筛查458万人次,对筛查出的阳性人群给予积极干预。所有县(市、区)全部建成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新生儿救治等5大中心。2024年,全省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均降至历史最低,分别为5.67/10万和2.01‰,较大幅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降低生育成本。全面推行新生儿“出生即参保”,2024年以来我省新生儿参保率达到96%,远超国家要求80%以上的目标。稳步提升生育医保待遇,将辅助生殖项目纳入医保范围,且不占用门诊统筹额度,目前累计为3.2万个家庭减轻负担5800多万元。优化生育休假制度,将三孩产假延长至188天,幼儿3岁前夫妻每年还可各享10天育儿假。探索实行灵活休假和弹性工作时间,为职工产检、哺乳等提供时间支持。
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
解决“带娃”难题
持续增加托育资源供给,连续三年将托育工作纳入全省民生工程,省财政投入4000万元专项支持。2025年,省财政支持石家庄、唐山、邢台、邯郸4个市实施普惠托育服务发展项目。此外,围绕托育机构实际运行需求,出台了用水用电用气用热执行居民生活类价格的细化措施,确保政策真正落地。在年轻家庭密集、托育需求旺盛的社区,积极改造闲置用房,建成了452家嵌入式托育机构。实施质量提升行动,打造了335家省级示范试点,基本实现县域全覆盖。还推出了临时托、延时托等“弹性托育”服务,切实帮助双职工家庭解决“接娃”难题。
构建全方位政策支持体系
减轻“养娃”负担
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从2025年秋季学期起,逐步推行学前教育免费政策,并推行多子女家庭义务教育阶段“长幼随学”,减轻了家庭接送负担。
落实住房保障支持政策。通过多渠道拓展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对符合条件的多子女家庭,优先配租、配售较大户型房源,并提高了多子女家庭贷款最高额度,实施“N-1”信贷支持政策,有效缓解多子女家庭的住房压力。
实施育儿补贴制度。2025年9月起,我省全面开放线上线下申领渠道,同步在“微信”“支付宝”“冀时办”小程序开通专属申请入口。截至目前,全省累计接收申领信息超154万条。11月20日起,各地已陆续启动补贴发放工作,通过优化流程、精准核验,确保补贴资金及时足额送达符合条件的家庭,切实减轻家庭育儿负担。
深化新生儿“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将出生医学证明办理、本省户口登记、社保卡申领等9个事项整合为“出生一件事”,实现全流程“一网通办”,同时保留线下办理渠道,满足不同群体需求。自去年9月份实施以来,累计服务14.4万个家庭,线上签发率超90%。过去一个月才能办完的9件事,现在最快2个工作日内就能全部办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