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学义
理论内涵:
新质生产力与农业现代化的逻辑耦合
新质生产力作为科技创新主导的先进生产力形态,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核心特征,其本质是通过生产要素的质性革新与配置优化实现生产力跃迁。在农业领域,这种革新具体表现为传统生产要素与现代科技要素的深度融合——土地资源通过精准监测技术实现高效利用,劳动力通过数字技能培育完成素质升级,资本通过技术赋能形成增值效应,而数据、生物育种、智能装备等新型要素则构建起农业生产力新范式。
农业现代化作为乡村振兴的产业基石,是“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相互交融的有机整体”,其核心诉求在于突破传统农业的低效率困境,实现生产方式精准化、产业形态高级化、发展模式可持续化。新质生产力与农业现代化的逻辑耦合体现在三个层面:从价值目标看,二者均以提升农业竞争力、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共同富裕为导向;从要素构成看,科技创新成为连接二者的核心纽带;从发展路径看,均强调绿色低碳与高效协同的统一。这种耦合关系为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提供了理论前提。
理论逻辑: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的作用机理
一、要素重构:打破传统农业的要素约束
根据要素禀赋理论,新质生产力通过两类路径实现农业要素升级:一是传统要素的现代化改造,如通过土壤微生物修复技术提升土地产出率,通过数字技能培训增强劳动力素质;二是新型要素的创造性引入,将数据资源转化为生产要素,依托物联网实现要素精准匹配。这种重构打破了“土地-劳动力-资本”的传统要素瓶颈,使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成为可能,这与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理念高度契合。
二、产业升级:推动农业价值链的系统性跃迁
基于产业链整合理论,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从单一生产环节向全产业链延伸。在生产端,智能灌溉、农情监测等技术实现精准化种植;在加工端,绿色加工技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在流通端,大数据预测优化供应链管理。同时,农业多功能性理论在此过程中得到充分体现,新质生产力催生了乡村旅游、农耕文化传播等新业态,使农业从生产功能向生态、文化功能拓展,形成“农业+”的产业融合格局。
三、制度适配:构建城乡融合的支撑体系
制度经济学视角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需要适配的制度环境。当前城乡二元结构导致要素流动不畅,数字鸿沟加剧发展失衡,而新质生产力的扩散过程本身具有制度变革效应——它既要求破除土地流转、人才流动等体制机制障碍,也推动农业支持政策从“要素补贴”向“创新激励”转型。这种制度适配与“城乡融合发展”战略形成良性互动,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制度保障。
实践路径: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框架
一、要素赋能路径:构建科技—数据双轮驱动体系
在科技创新层面,需聚焦农业“卡脖子”技术攻关,重点突破基因编辑、智能农机等核心领域,建立“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机制,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在数据要素层面,应搭建县域级农业大数据平台,整合土壤、气象、市场等数据资源,推动数据要素与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深度融合,通过精准决策降低生产风险。同时要强化人才支撑,培育既懂农业技术又掌握数字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破解“专业人才匮乏”难题。
二、产业赋能路径:打造绿色低碳的全产业链
以农业绿色发展理论为指导,构建“生产—加工—流通—服务”全链条绿色体系。生产环节推广生态种植、循环养殖模式,通过智能监测减少资源浪费;加工环节发展清洁生产技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流通环节依托数字电商拓宽销售渠道,实现“产地-餐桌”的高效对接。同时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培育农业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小农户融入现代化生产体系,解决“产业结构单一”问题。
三、制度赋能路径:完善城乡融合的保障机制
按照“协同推进”原则,建立三类制度保障:一是要素市场制度,统一城乡人力资源、土地、资本市场,促进要素自由流动;二是创新激励制度,加大农业研发投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机制;三是公共服务制度,推进农村5G、大数据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同时将农民数字化素养培育纳入公共服务体系。这些制度设计既适配新质生产力发展需求,又为农业现代化提供稳定支撑。
结论
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其核心逻辑在于通过要素重构、产业升级、制度适配的三重变革,破解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效率瓶颈、结构难题与制度障碍。从理论层面看,这一过程深化了农业现代化理论的时代内涵,拓展了新质生产力的应用边界;从实践层面看,要素、产业、制度三大路径的协同推进,能够有效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未来需进一步强化“科技-人才-制度”的系统性协同,既要持续突破核心技术,也要完善要素保障机制,更要注重农民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主体性地位,使新质生产力真正成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强大支撑,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农业根基。
[本文系基金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项目编号3282025029);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面上课题(课题编号:MS2024036]
(作者单位: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北京100070)
编辑邮箱:abcd518@126.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