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丽的“古洼”文安,活跃着这样一支服务队。他们身穿红马甲,穿梭于学校社区、奔走在城乡田野。他们心系百姓、有诺必践,架起了与百姓间的“连心桥”,百姓们亲切地称他们为电力“红马甲”。他们就是国网文安供电公司“廊桥”共产党员服务队,也是打造“绿色希冀”电力品牌建设的核心践行者。
产业兴 农民富
乡村振兴电力足
10月25日,文安县孙氏镇二村君凯种植场果蔬大棚负责人王占华手捧着刚从蔬菜大棚里摘下的品质上乘的西红柿,乐得合不拢嘴。
据了解,文安县孙氏镇二村君凯种植场果蔬大棚占地近20亩,有10余个种植大棚,通过“线上+线下”销售方式,把新鲜的果实销往周边地区以及天津、北京等各大城市,基地年收入20万元以上,带动全村50余人就业。
电力跑在前,产业发展兴。随着孙氏二村君凯种植场特色种植业规模扩大,新建的5座蔬菜大棚进入投产关键期,却因缺少专用电表面临用电难题。大棚内的滴灌系统、保温风机、补光灯等设备若不能及时通电,将直接影响大棚内果蔬生长。
国网文安县供电公司孙氏供电所负责人毕海通接到王占华的用电申请后,第一时间组织“廊桥”共产党员服务队上门勘察,结合大棚种植规模和用电需求,主动压缩新装流程,加班加点,仅用3天时间就完成了电表安装、线路架设等工作,顺利为大棚通上了电。这高效便捷的服务,正是“绿色希冀”电力品牌聚焦乡村产业、赋能绿色发展的生动实践。
可靠的电力保障了果蔬产业蓬勃发展,老百姓的日子更“甜蜜”了。一直以来,该公司“廊桥”共产党员服务队紧紧围绕地方乡村产业发展开展电力保障上门服务,不断提升供电服务水平和质量,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保电护航。
听民声 办实事
为民服务解难题
“刘大爷,使用电采暖时,一定不要私拉乱接,避免发生危险。”10月30日,气温骤降,在文安县高头村,国网文安供电公司“廊桥”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吴建涛正在为独居老人吴大爷检查室内电器、线路安全状况,讲解安全用电注意事项和节能技巧,确保用户温暖度冬。
该公司“廊桥”共产党员服务队依托“村网共建”机制,将独居老人等特殊群体纳入常态化服务,建立“一人一策”动态管理档案,实行每月联系、每季度巡检、节假日排查的全周期服务,实现从“解决问题”到“预防问题”的转变。这一暖心举措,让“绿色希冀”电力品牌的温度传递到每一位群众心中。
每次趁着进村的机会,“红马甲”们见缝插针给村民讲解相关用电知识。这样的用电知识微课堂,走到哪儿就开到哪儿。走进小学校园,同学们整齐地排队领取印有安全用电知识手册,红彤彤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孩子们围着队员,朗读《安全用电十不准》,嘹亮的声音传得很远很远……
供电服务面对千家万户,不仅体现在服务的效率上,更体现在服务的“温度”上。国网文安供电公司“廊桥”共产党员服务队持续开展用户精准化服务,建立健全需求导向,聚焦独居老人等特殊弱势群体,把用户的烦心事变成顺心事,用真情为用户送去“放心电、满意电”,以实际行动擦亮“绿色希冀”电力品牌。
应急快 保障强
关键时刻显担当
10月21日,在文安县东滩村的田间地头,一台排灌泵启动后只“哼唧”不抽水。这可愁坏了村民邵老伯。
此时,正在开展“保丰收”专项行动的国网文安供电公司“廊桥”共产党员服务队队员于潮峰等人发现后,当即拆开电机外壳——线圈上凝着一层水珠,接线柱还沾着泥污。
“受潮短路了!”队员赵伟立刻拿出热风枪,蹲在泥地里慢慢烘干线圈,另一名队员则用砂纸仔细打磨接线柱,再重新裹上绝缘胶带。
半小时后,泵体“突突”转起来,浑浊的泥水顺着管道排向沟渠。
“连续多日的阴雨天,让秋收前夕的玉米地变得潮湿泥泞,大型农机都不能下地作业,幸好供电所及时维护了地里的排灌设备,今年的收成有保障了!”该村党支部书记王根余紧紧握着于潮峰的手说。
秋收关键期,连绵阴雨天气给秋收工作按下“减速键”。为保障农业生产用电“不断档”,国网文安供电公司组建20支“红马甲”党员服务队,以“保秋收、护民生”为己任,深入田间地头开展“保丰收”专项行动。这高效的应急保障,彰显了“绿色希冀”电力品牌在关键时刻的责任与担当。
队员们对辖区内的配电箱、机井电表等设备精心“拉网式”排查,巡检农业线路28公里,检修排灌设备12台。同时,开通24小时服务热线,承诺30分钟内响应、30分钟内到场处置,并主动为农户讲解安全用电常识,发放安全手册1000余份。
从社区到田间地头,从日常服务到应急抢修,电力“红马甲”始终以“人民电业为人民”的初心,用脚步丈量责任,用行动传递温暖,成为穿梭在城乡之间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孙立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