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孙文宾 李征 赵娇莹 康紫祎)10月22日,蓝箭鸿擎(雄安)空间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雄安鸿擎科技”)卫星智能制造中试基地正式落成,首颗“雄安造”卫星——“雄安一号”(鸿鹄技术验证星)已完成生产下线。这标志着雄安新区空天信息产业智能制造能力实现了从“0到1”的重大跨越,能够进一步推动卫星互联网产业链企业加速聚集。
据了解,此次投产启用的卫星智能制造中试基地位于雄安科创中心中试基地,是政府为企业量身定制的高标准卫星制造厂房,专注于卫星的中试验证与批量生产。该厂房设计采用双层结构,首层层高达13.5米,配备近9米高的大型卷帘门,充分满足卫星整体装配与整星转运需求。雄安科学园秉承“企事有解 中试无忧”的服务理念,助力企业打通从产品研发、中试验证到批量生产的转化路径。
“雄安一号”(鸿鹄技术验证星)是首颗在雄安新区完成下线的卫星,其核心研制任务聚焦“白泽”高性能星载计算机、“赤羽”大尺寸柔性太阳翼、“金乌”新一代霍尔电推进系统三大关键技术创新点,分别破解“算力瓶颈”“能源约束”“动力效率”难题,推动通信卫星向“高通量、长寿命、智能化”方向迈进,为我国卫星星座规模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这是一条全流水线卫星产线,每一步都卡着精准时间。”北京蓝箭鸿擎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供应链和运营管理部负责人李庆在产线旁,指着自动化装配机械臂,语气里满是自豪,“以前组装一颗卫星要7天,现在30个小时就能下线,目前年产能力达百颗,后续还会优化工艺提效,提升信息化水平,保质保期地交付。”
“今年年初来到雄安,10月就实现卫星下线,这种速度在别处很难想象!”雄安鸿擎科技总经理史耀中回忆起企业落地历程,仍难掩激动。作为注册在雄安的商业航天和卫星互联网领域的高新企业,他们用“当年注册、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下线”的效率,印证了雄安空天信息产业的发展活力。
而这份活力的背后,是雄安新区对空天信息产业的重点布局。目前新区已汇聚包括中国星网总部、中国时空信息集团等空天信息领域企业62家、创新平台7家,中国空天信息和卫星互联网创新联盟在雄安注册成立。作为三大主导未来产业之一,空天信息产业在雄安形成了首个较为完备的产业链。
“‘雄安一号’卫星的下线不仅标志着新区空天信息产业智能制造能力迈上新台阶,同步落成的卫星智能制造中试基地,也填补了新区在卫星中试验证与批量生产方面的空白。”雄安科学园管委会副主任马扬飚说,随着雄安鸿擎科技等相关产业链企业的集聚,新区将加速形成“技术突破—场景验证—产业聚合”闭环生态,为航天强国建设打造“雄安样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