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张光明 闫航)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毛细血管”,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近期,记者走进唐山多个县区,实地探访新能源、轨道交通、特色农业、海洋经济等领域,记录下这片土地以“一县一业、集群成势”推动县域经济蓬勃发展的生动图景。
传统产业“老树新枝”
特色经济“百花齐放”
走进位于开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河北佳慧电通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正在对一款“超快长时磁悬浮飞轮调频系统”进行调试。据介绍,该系统于今年9月研发成功,实现了关键技术突破,将主流电网调频响应时间从分钟级缩短至毫秒级,并将大功率飞轮系统调频时长从2分钟延长至15分钟,不仅为高比例新能源电网的频率稳定提供了关键支撑,也打通了新能源电网融入主流电网的核心节点,为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与“双碳”目标推进注入新动力。
“作为北京泓慧能源在唐山的产业化基地,我们坚持‘北京研发、唐山转化’模式,已成长为华北地区重要的飞轮储能装备制造中心。”公司系统集成总监任静介绍。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下,“研发+转化”的跨区域合作模式,为唐山县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
芦台经济开发区积极承接北京装配式建筑产业转移,引进诚栋集成房屋、东方诚钢结构等一批优质企业,逐步构建起“北京设计、唐山制造”的高效产业链分工体系。
作为从北京整体迁入的代表性企业,诚栋集成房屋在芦台实现了从技术研发到规模化生产的全面升级。“搬迁至芦台后,我们不仅建起了智能化生产车间,年产能也提升至3万套模块化房屋。”诚栋集成房屋唐山生产基地负责人介绍。
目前,该企业产品广泛应用于临时办公、应急救援、文旅住宿等领域,已成为华北地区重要的模块化建筑制造与系统集成服务商。
县域经济不仅强在工业,也美在特色农业。
遵化市依托“三山两川”的天然地貌,经多年精心培育,现已建成以优质板栗、鲜嫩果蔬、高品质食用菌为代表的六大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特色农产品占比突破80%。在筑牢生产基础的同时,当地聚焦食品加工业持续发力,通过“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抓园区”系列举措,重点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不断提质升级,逐步构建起农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互促共进的良好发展格局。
“唐山县域经济的底色,是对自身资源禀赋的精准把握和长期深耕。”唐山市发改委区域科负责人介绍,从工业县区到农业大县,从沿海园区到内陆乡镇,各县区都走出了“立足实际、错位发展”的路子。
从工业车间到田间地头,从沿海滩涂到山区腹地,唐山县域经济的活力扑面而来:迁安市的工业副产氢通过管道输往加氢站,每天为数百辆氢能重卡提供“绿色动力”,“制储输用”全产业链已然成型;玉田县的供京蔬菜示范基地里,菜农们当天采收的“玉田包尖白菜”,次日便能抵达北京的商超,25万亩标准化菜地年产量超过200万吨;滦州市的花生深加工车间内,国内领先的低温冷榨生产线正将花生同时转化为食用油与蛋白粉,年加工6万吨,带动周边50万亩种植基地增效;曹妃甸区的国家级海洋牧场示范区,肥美的红鳍东方鲀连年丰产,1.9万亩的养殖面积年产量达1200吨,成为国内最大的出口基地……
据统计,唐山已形成新能源、轨道交通、特色农牧、海洋经济等20多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其中省级重点集群12个。2024年,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六成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压舱石”。
“龙头”引领聚势强链
做深做透“专精特新”
10月15日,唐山市丰润区的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基地里,中车唐山公司的智能车间正在上演“机器人总动员”。焊接、搬运全由智能系统控制,产品合格率保持100%。
围绕这一“链主”企业,当地汇聚了涵盖车窗、座椅、内饰等系统的155家配套企业,形成从整车制造到零部件生产、物流服务的完整产业链。
“中车唐山公司生产的列车开到哪,我们的产品就跟到哪。”唐山华达轨道交通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裴金川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借助地缘优势,公司研发的配件实现了谱系化发展,年产值达4.2亿元。
一直以来,唐山市还通过支持重点行业“链主”企业,整合数字化服务商、国家智库等资源,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提升整体竞争力。
科技赋能也为县域产业注入新动能。
在唐山市古冶区唐山鹤兴废料综合利用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烟气磁化熔融炉”正将钢铁尘泥“变废为宝”。
“这套设备年处理钢铁固废100万吨,能回收钢铁、稀贵金属等5大类产品,资源化利用率达98%以上。”公司董事长助理王铁明介绍,该技术突破了世界性难题,已获国家专利,企业获评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与此同时,曹妃甸区首钢京唐的“固废梯级利用”、三友氯碱的“工业废水循环利用”等技术,也先后入选国家级绿色制造典型案例,全区23家省级以上绿色工厂引领工业绿色转型。
而更多的农业县区,则聚焦“特色单品+全链延伸”。玉田县作为“中国大白菜之乡”,2024年蔬菜种植面积达41万亩,产量218万吨,居全省首位。“供京蔬菜”区域品牌通过6项标准规范,25万亩基地的蔬菜经冷链直供北京,合格率100%。
沿海县区则深挖海洋资源优势,推动海洋经济提质增效。乐亭县拥有124.9公里海岸线,海水养殖面积37.5万亩,年产水产品14.15万吨。通过品种改良和生态养殖,扇贝亩产提高20%,价格高出30%。
县域经济活力奔涌
民生温度持续攀升
金秋时节,唐山市丰润区新军屯镇的生姜迎来丰收。“靠着种姜,我家去年收入翻了番!”姜农老李笑容满面。
作为“冀东生姜之乡”,据初步统计,今年该镇的生姜收获面积预计将达到4.6万亩,每亩产量预计可达5000公斤。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带动4000多户农户增收,小生姜成了“致富姜”。
县域经济发展的成果,最终体现在经济指标的攀升和民生福祉的改善上。
现如今,在迁安当地已建成2.4万吨制氢能力的5座加氢站,投用氢能重卡914辆,“零碳运输”规模全国领先。同时,锐唯新能源燃料电池生产线、河北御氢装备供氢系统项目陆续投产,氢能全产业链格局初步形成。
数据同样彰显实力:迁西县装备专用钢产业集群2024年营收521.3亿元,研发投入近4亿元;遵化市东新庄镇宠具产业年营收15亿元,吸纳就业超万人;唐山海港开发区港口物流营收336.82亿元,同比增长22.65%;玉田县蔬菜产业占全县农业总产值68.6%,带动数万农户就业。
县域经济千帆渡,动能澎湃百业兴。如今,唐山县域经济正朝着“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加速迈进。曹妃甸将继续扩大绿色工厂规模,古冶区计划将固废处理能力提升至150万吨;高新区236家机器人企业聚焦特种机器人研发;玉田加快印包机械智能升级;迁西、乐亭则将推动农旅、渔旅融合,打造“板栗研学”“海洋观光”等特色线路。
“唐山已形成‘特色鲜明、集群集聚、创新驱动’的县域发展格局。”唐山市发改委区域科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继续深化产业优势,破解发展瓶颈,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与“双碳”战略中,贡献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唐山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