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陶圆 张皓月)路南区持续拓展文明实践,推动“双争”活动走深走实。围绕功能定位、突出主题主线,打造了“‘南·湖有约’+”文明实践带,规划布局“三带”,即:“‘南·湖有约’+彰文”文明实践带、“‘南·湖有约’+铸魂”文明实践带、“‘南·湖有约’+爱乡”文明实践带。通过“三带”建设,实现“中心、所、站”和“馆、园、里”等阵地节点串珠成轴、融合融通,形成环湖文明实践圈,带动“学习实践科学理论、宣传宣讲党的政策、培育践行主流价值、丰富活跃文化生活、持续深入移风易俗”纵深开展。
“‘南·湖有约’+彰文”文明实践带。沿唐山南湖·开滦旅游景区西岸、北岸进行规划设计,功能定位为开展经典诵读、艺术普及等高品质文化活动,彰显城市文化底蕴,提升市民文化素养。组织开展冀东民歌合唱音乐会、美育艺术展、全民阅读等群众性文化活动1600余场次。
“‘南·湖有约’+铸魂”文明实践带。沿唐山南湖·开滦旅游景区北岸、东岸进行规划设计,功能定位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奋斗精神教育,讲好路南故事、唐山故事,筑牢信仰之基。以冀东烈士陵园、抗震纪念馆、开滦国家矿山公园、唐山地震遗址公园(唐山地震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轴线进行空间布局,辐射串联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广场街道等4个街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点,积极打造新时代文明实践红色文化教育平台,为该区文明实践不断注入新活力。
“‘南·湖有约’+爱乡”文明实践带。沿唐山南湖·开滦旅游景区东岸、南岸进行规划设计,功能定位为移风易俗、技能培训、产业推广、青少年社会实践等活动。聚焦满足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突出各实践阵地特色亮点,推出主题政策宣讲、先进典型选树、一村一品展示、青年交友、移风易俗类文娱节目,真正做到宣传群众、服务群众、凝聚群众。
路南区建立了常态化、精准化的群众需求收集、分析和反馈机制,围绕服务需求定制丰富多彩的文化服务、民生服务“套餐”。打破壁垒、条块分割,实现场馆、公园、村居、产业基地等各类资源大融合,将文化文艺、科技科普、民生服务、移风易俗等基本内容,融入具体场景和活动中,寓教于乐、润物无声。以厚植“地方基因”孕育为文明实践带建设的核心底蕴和独特标识,以守正创新活化活动形式,弘扬唐山“五种精神”。坚持传播思维,突出“品牌”效应,把“‘南·湖有约’+”作为文明实践龙头品牌进行多维系统培育,引领“文明之约遇见文化之美”“遇见一小时”“走进你·感动我”等活动品牌立得住、叫得响、可持续;实行品牌管理维护机制,不断创新内容、活化形式、优化体验,用心用情打造群众可感可及的文明实践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