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韩晓寒 通讯员 何晓芳 何雁云
“这里空气清新,石头建筑古朴雅致,夜晚亮灯后更是美如画卷,仿佛穿越回古代!”近日,来自石家庄的90后游客杨雅洁身着汉服,在涉县大洼村的石桥上拍摄短视频时,兴奋地向记者分享感受。
大洼村坐落于涉县更乐镇东部,距县城20公里,因北侧青阳山与东西两峰相连形似展翅凤凰,古称“凤凰窝”,后又称“大窝村”。村内古建筑保存完好,房屋、街巷、桌椅等均由山石打造,素有“太行山里的布达拉宫”“太行石头村”的美誉,先后斩获“河北十大最美古村镇”“中国传统村落”“国家森林乡村”“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多项荣誉。
近年来,为守护村落历史文化根脉、激发发展新活力,涉县住建、文旅等部门联动协作,镇村两级协同攻坚,在最大限度保护村庄风貌的基础上,以“整体保护+旅游激活”双轨路径推进传统建筑活化利用,培育特色文旅产业,实现文化传承与乡村发展双向赋能。
守风貌:修旧如旧留存石村韵味
“保护就是发展,特点就是卖点”,这是涉县在大洼村保护利用中秉持的核心理念。在传统建筑修缮、基础设施完善与公共环境整治过程中,当地严格遵循“修旧如旧”原则,全力保留石头村落的原始特色。通过积极争取国家及省级资金支持,统筹用好地方配套资金,精准实施保护工程:截至目前,累计修缮传统建筑17处,修复石板街1.5千米,铺设石台阶1.2千米,安装景观灯1.3万个,整治传统民居外立面1万平方米,铺设供水管网6千米、污水管网6.5千米,让村落的文化之“根”得以稳固。
聚民心:村民参与共享发展成果
传统村落保护离不开村民的支持与参与。涉县深度践行“共建共享”模式,在环境整治、摊位管理等工作中,广泛征求村民意见建议,共同制定《村规民约》《摊位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引导村民将空置农房改造成民宿。这一举措不仅为村民增加了收入,更让村民从保护工作的“旁观者”转变为“主人翁”,推动传统村落保护在共识中提质增效。
促增收:多元业态激活乡村经济
在活化利用资源方面,大洼村探索出多条有效路径,为村民打造“文化钱袋”。一方面,大洼村将村内闲置农宅与咖啡馆、小酒馆等业态结合,盘活闲置农房,通过“政府打造+村民自办”双轨模式培育36家民宿,形成高中低端层次分明、差异互补的住宿体系,完善乡村旅游服务功能;另一方面,深度挖掘地方民俗,活化民俗资源,打造“威风锣鼓”“汉服巡游”等传统演艺项目,县令招亲、县令巡游等情景演出,古桥招亲、衙前断案、巡查民情等互动节目以及张家庄传统花灯、踩高跷、跑竹马、舞龙舞狮、小落子戏曲等传统文化表演,丰富村子的文化内涵,让传统民俗成为游客可参与、可记忆的文化体验。
此外,为了更符合年轻人的游览需求,大洼村还构建了“白+黑”全时段消费场景,日间保留传统石板路风貌,满足游客游览需求,夜间打造大洼电音节,引入驻唱酒吧、精酿小馆等新业态,创新年轻化业态,形成“传统村落夜游”特色经济链,进一步延长游客停留时间,提升消费潜力。
如今,大洼村旅游经济蓬勃发展,每到旅游旺季便呈现“游客如织、一房难求”的景象。2025年以来,该村累计接待游客约20万人次,预计村集体年收入达到100余万元,村民年均增收3万元,真正实现了“颜值”与“价值”双提升。大洼村也凭借独特的石韵资源与文旅创新,已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