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燕妮
本文聚焦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工程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针对传统教学中思政与专业知识融合不足、内容缺乏地域特色、方法创新薄弱及考核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出系统性改革路径。通过更新教学理念实现深度融合,融合地方特色丰富思政元素,注重强化师资建设与多元考核等方式,回归课程思政育人本质。实践表明,《金融工程学》课程中厚植家国情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诚信交易、合规操作、求真务实、风险防控理念,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思政水平,教学改革所构建的案例分析、方案设计、实践表现的三维量化评价体系也为课程思政效果评估提供了实证支撑。
关键词:金融工程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思政评价体系;应用型本科高校
引言
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使命,课程思政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要求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各类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金融工程学》是金融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聚焦金融产品设计、定价与风险管理,涵盖远期、期货、期权、互换等核心金融工具。党的二十大报告为《金融工程学》课程教学指明了根本方向,金融衍生品市场要在推动全要素及商品流动、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服务实体企业、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开展“保险+期货”、服务乡村振兴、形成国际定价权、护航经济全球化发展等方面精准发力。同时,课程内容更加强调金融工程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和制度环境相结合,提出更适合中国国情的衍生品分析框架。
然而,当前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工程学》课程在思政融合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深入研究《金融工程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工程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现状
教学理念:深度融合的缺失。尽管专业课程思政理念已广泛运用,但教师对其理解仅停留在浅层,即将课程思政简单等同于在课堂上穿插几个思政案例,未能从根本上转变教学理念,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加之《金融工程学》课程专业性强、学习难度大,以金融工具定价模型为例,教师着重讲授金融工程思维与公式应用场景,未能深入挖掘其中蕴含的辩证思维、诚信原则等思政元素,忽略引导学生思考市场波动反映的经济规律与社会现象,致使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相互脱节,呈现“两张皮”现象。
教学内容:广度与深度不足。在《金融工程学》课程思政教学内容的挖掘上,多数教学过程聚焦于风险度量模型、对冲策略等技术方法的传授,忽略引导学生从社会责任、风险防范意识等思政角度进行思考。如在分析2020年中行“原油宝”案例时,部分教师只是简单阐述风险产生的金融技术层面原因,未能深入探讨金融机构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以及投资者应具备的风险防范意识和理性投资观念。同时,教学内容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结合不够紧密,导致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同感不足,难以培养学生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方法:传统主导与创新乏力。在课程教学方法上,传统教学模式在当下课程思政教学中仍占据主导地位。部分教师主要采用讲授法,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知识,案例分析浮于表面,学生参与度低,未能充分发挥案例教学在思政教育中的引导作用。课堂虽引入了企业套期保值失败的案例,但只是简单陈述事件经过,未组织学生深入讨论案例背后的诚信交易、风险管理漏洞等思政问题,学生缺乏主动思考与深度探究的动力。
教学保障:素养与体系相对薄弱。在课程思政推进中,部分教师自身思政素养较为缺乏,在教学中难以精准把握思政元素的融入点。如在讲解金融市场宏观调控政策时,因对国家经济政策背后的政治考量、社会目标理解不透彻,无法深入引导学生理解政策的深远意义。同时,课程考核体系不完善,期末考试形式单一,不涉及思政元素与思政培养的考核,影响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考核方式的单一性导致学生只注重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思政素养的培养,也无法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
《金融工程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教学融入
《金融工程学》课程主要涵盖远期、期货、互换和期权等四类金融衍生品的基本概念与市场发展,引导学生了解金融衍生产品的交易机制和交易策略,掌握产品设计、产品定价、产品应用与风险管理,强调金融产品设计创新和金融工程思维运用,蕴藏着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本文探索《金融工程学》课程思政改革的教学设计与实践,从金融工程概述、远期与期货定价及应用、互换定价及应用、期权定价及应用、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几个模块,探讨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契合、与课堂教学安排的融入,促进思政与专业的有效融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成效。
《金融工程学》课程通过具体案例实现思政元素与专业知识的深度融合,达成明确的思政目标:在金融工程概述模块,结合我国全球首个鲜果期货、亚投行等案例,将爱国主义、创新精神与金融工程思维、风险管理理念相融合,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培育其服务实体经济的意识与科学辩证思维;远期与期货模块中,通过327国债期货事件、中行“原油宝”事件、青山镍事件、中信泰富炒汇事件等剖析契约精神与风险意识,借“期货+保险”服务乡村振兴案例凸显社会责任,引导学生树立合规操作准则与全局观念,理解金融工具服务实体的本质;互换模块以兴业银行与花旗银行互换、次贷危机CDS案例、贸易战相关案例为载体,将合作共赢、国际视野融入互换定价与应用知识,培养学生开放互惠意识与命运共同体理念;期权模块通过新加坡中航油事件、深南电对赌协议、段永平期权操作等案例警示风险防控重要性,结合BSM定价模型阐释科学精神,将创新精神、求真务实与期权交易机制、定价策略结合,培育学生金融创新能力与职业操守;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模块则以期权组合、希腊字母风险管理、雪球期权、结构化产品设计等案例为依托,强化敬畏市场、合规操作的理念,引导学生形成健康投资心态与严格交易纪律,最终有效培养德才兼备的应用型金融人才。
课程主要采用重难点讲授、案例分析、任务驱动等方法,结合具体案例挖掘思政元素,将专业知识与思政融合。通过小组讨论、情境模拟、项目展示等设计,强化学生对诚信、责任、风险意识的理解,达成培养合规操作、服务实体、家国情怀的思政目标。
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工程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与策略
更新教学理念,实现深度融合
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理念,深刻认识到课程思政不是简单地在专业教学中穿插思政案例,而是要将思政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通过组织专题培训、邀请专家讲座、开展教学研讨等方式,能够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课程思政理念。同时,鼓励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和实践,将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中,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思政教育。
例如,在讲解金融工具定价模型时,教师不仅要讲授公式的应用,还要引导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辩证思想、诚信原则和等价关系,让学生认识到金融市场的运作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道德、原则和伦理的约束。
深研地方特色,丰富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要深入挖掘《金融工程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不仅要注重风险度量模型、对冲策略等技术方法的传授,还要引导学生从社会责任、风险防范意识等思政角度进行深度理解。同时,要结合地方经济发展需求,融入具有地域特色的思政元素和案例。
比如,西南地区的高校可以多引入“保险+期货”案例与内陆企业套期保值案例,让学生了解金融工程在服务农业和地方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沿海城市的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海洋渔业企业套期保值需求等特色案例,培养学生服务海洋经济发展的意识。通过结合地方特色,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认同感和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意识。
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参与
要改变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模式,积极推广案例教学、项目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等新兴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让学生在主动学习和实践中融入思政理念。在案例教学中,不仅要陈述案例经过,还要组织学生深入讨论案例背后的思政问题,如诚信交易、风险管理漏洞等,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项目式学习和情境驱动学习中,组织学生完成衍生产品设计、结构化产品设计等项目,引导学生融入社会责任、创新精神等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可以利用线上平台发布学习资料和思政案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在线下课堂进行讨论交流,提高教学效果与思政意识。
加强师资建设,提升教学能力
教师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关键,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思政教学能力。学校可以定期组织教师参加思政培训,不仅包括思政理论基础知识,还应增加专业课程思政融合的实践操作与案例分析等内容。同时,建立课程组定期交流研讨机制,让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和借鉴经验,汇聚集体智慧,形成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合力。
鼓励教师参与金融实践活动,深入了解金融市场的实际运作和国家金融政策,提高教师对思政元素的把握能力和教学水平。例如,可以安排教师到金融机构走访调研,让教师在实践中积累经验,更好地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教学中。
完善考核体系,注重综合评价
要建立完善的课程考核体系,改变期末考试形式单一、不涉及思政元素与思政培养考核的现状。考核内容不仅要包括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注重对学生思政素养的评价,如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诚信意识、风险防范意识、金融工程与乡村振兴融合应用等。
考核方式可以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平时作业、案例分析、项目展示、期末考试等,尤其添加思政实践的考核,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完善考核体系,引导学生注重思政素养的应用,提高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具体而言,《金融工程学》课程思政实践考核,可尝试构建三维量化评价体系:案例分析维度,通过对衍生品市场经典案例的分析,考核学生识别风险伦理、合规意识等思政维度的数量(≥3个为优)及冲突分析逻辑链完整度(≥3个链条);方案设计维度,依托“保险+期货”、期货与乡村振兴、期货套期保值等实体服务方案,评估服务实体经济条款占比(≥60%为优)及风险控制条款覆盖率;实践表现维度,结合团队协作中承担思政任务次数(≥3次)、政策立场表述频率及思政意识与思维的阶段性进步幅度(增幅≥50%)。该体系实现定性与定量结合,既精准评估思政素养提升,又为课程思政效果提供实证支撑。
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工程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实例
以笔者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经济与金融专业、金融工程专业讲授《金融工程学》课程为例,按照上述改革路径与策略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
在教学理念上,组织教师参加专题培训和教学研讨,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让教师认识到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重要性。在教学内容上,结合当地的农业发展特色,引入了“保险+期货”服务乡村振兴的案例,让学生了解金融工程在支持农业发展中的作用。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案例教学和项目式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在讲解期货知识时,组织学生讨论了327国债期货事件、中行“原油宝”事件、新加坡中航油案例等,深入分析其中的风险管理和社会责任问题;而在产品设计与金融工程运用上,引导学生分组完成农产品期货产品、结构化金融产品设计项目,在项目设计中融入工匠精神、无套利均衡原则和创新精神等思政元素。在师资建设发展方面,安排教师参加金融机构的走访调研,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和思政教学水平。在考核体系上,采用平时作业、课堂表现、项目设计成果和期末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其中项目设计成果和课堂表现中融入了思政素养的评价指标。
经过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程度和思政素养融合应用都有了较为明显的提升。学生在案例分析和项目设计中能够深入思考思政问题,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多数学生的家国情怀、求知探索精神、社会责任感和风险意识明显增强。同时,学生对金融工程专业的认同感和学习兴趣也有所提高,为培养德才兼备的金融专业人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结合学生的项目设计成果和案例分析展示可知,学生展示的成果涵盖金融衍生品在风险防控、实体服务、创新实践等多领域的应用,集中体现了课程思政“专业能力与价值引领”的融合逻辑。期货市场风险事件中,2023年纯碱交易案例、2022年“青山镍”事件、亨特兄弟白银期货事件、伊世顿期货操纵事件等案例,揭示了市场操纵对秩序的破坏,强化学生“敬畏市场、坚守规则”的契约精神与法治意识;星巴克、中国航司、特斯拉运用期货、远期对冲原材料价格与汇率风险,诠释了金融工具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有助于培育产业服务导向;黑龙江大豆、广西糖料蔗、新疆棉花的“保险+期货”模式,将金融创新与乡村振兴结合,展现金融为民的担当,厚植家国情怀;黄金理财产品、“稳盈300”计划的风险控制体系,以及虚拟物品保险的合规设计,传递“创新不越合规红线”的职业伦理;犍为茉莉花茶、汉源花椒的特色衍生品,体现本土产业与金融技术的融合,激发扎根地方的实践意识。学生提交的这些案例形成了“风险防控—实体服务—创新伦理—家国担当”的思政链条,有效助力实现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培养。
结论
本研究聚焦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工程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深入剖析了当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包括教学理念深度融合缺失、教学内容广度与深度不足、教学方法传统主导与创新乏力、教学保障素养与体系相对薄弱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更新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考核体系等改革路径与策略,并通过教学实践案例验证了改革的有效性。
同时,构建了教学保障与持续改进机制,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长期推进提供了有力支撑。研究结果表明,《金融工程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与思政水平,培养德才兼备的金融专业人才。
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学实践案例的范围较窄,未能涵盖不同类型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对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还不够完善等。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扩大教学实践案例的范围,深入研究不同类型高校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模式;完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金融工程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通过持续不断的探索和实践,不断完善改革方案和措施,才能更好地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为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金融专业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谢婷婷,李晓琴. 《金融工程综合实验》课程思政设计与应用 [J]. 经济师, 2024, (03): 225-226+231.
[2]向茜,朱颖. “九思融入”——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金融工程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践 [J]. 办公室业务, 2023, (16): 86-87+99.
[3]程潘红,许墨函. “课程思政”视角下“金融工程学”的教学探索 [J].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22, 24 (05): 107-110.
[本文系课题项目:四川工商学院2024年校级质量工程项目《“金融工程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实践》(项目编号:KCSZXM2024007)]
(作者单位:四川工商学院,四川 眉山6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