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利锐 李庆国 朱光宇
在新时代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背景下,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当前存在的教材内容与学情脱节、教学方式创新不足、实践环节薄弱、评价机制单一等问题,严重制约着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这些问题既反映了传统教育模式与当代大学生认知特点的适配困境,也凸显了应用型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的特殊要求。本研究通过系统分析这些突出矛盾,试图构建一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以实践创新为特色、以价值塑造为目标的思政教学转化模型,为提升应用型高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感染力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应用型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突出问题
教材内容与学情、专业需求双重脱节。一方面,理论性强而实践性弱,教材编排偏重理论体系,案例陈旧且缺乏数字经济、人工智能伦理等时代议题,实践环节停留于参观考察等浅层活动,未能构建起“理论—实践—价值”的转化通道,导致学生陷入被动接受的认知困境,导致“学用脱节”。另一方面,专业适配不足,现有教学模式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殊需求。教学内容同质化,缺乏针对工科、商科等专业的差异化设计;跨学科协同缺失,思政教师专业背景知识不足;职业价值观引导薄弱,对工匠精神、工程伦理等关键素养培养不足。
教学方式单向化与创新困境。在传统教学模式方面,教师过度依赖教材体系,将教学简化为“概念—原理—结论”的线性输出,缺乏问题化设计和互动环节,导致课堂成为教师"独角戏",学生知识留存率不足30%。同时,专题化教学设计缺失使学生真实困惑得不到回应,主体性被严重忽视。在技术应用层面,存在明显的"伪创新"现象:多媒体教学多停留于“文字搬家”,未能发挥技术优势;在线教学虽普及但效果有限,表现为学情数据利用率低、交互设计浅层、线上线下脱节等问题;智能技术应用尚处初级阶段,情感计算、个性化推荐等先进功能未能有效服务于教学实践。这些问题共同导致技术赋能流于形式,未能真正重构教学流程。
实践教学环节薄弱。 应用型高校思政实践教学存在系统性短板,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方面,实践教学呈现浅层化倾向,教学目标缺乏可量化的素养指标,活动形式多局限于参观考察等传统模式,与课堂理论教学形成“两张皮”现象,且评价机制过度关注参与痕迹而忽视实际育人效果;另一方面,校企协同存在结构性缺位,企业参与仍以专业技能培养为主,实训基地、产业学院等优质资源未能有效服务于思政育人,加之企业导师思政引导能力不足、制度保障缺失,导致产教融合中的思政元素严重弱化。
评价机制单一化。应用型高校思政课评价体系存在双重困境:在评价导向上,过度依赖期末闭卷考试(概念记忆型题目占比高),过程性评价流于形式(以出勤率、发言次数等浅层指标为主),实践评价重形式轻内涵(侧重报告格式而非理论运用);在能力评价上,专业技能对应的思政素养评价覆盖率较低,学生理论应用能力薄弱(学生能背诵相关理论,但面对实际问题时无法运用理论提出解决方案),且缺乏价值观行为化评估(如缺失第二课堂档案和职业情境测试)。
应用型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路径
内容体系重构:构建专业适配的情境化知识图谱。通过模块化重组教材体系,形成“核心理论+专业案例+实践任务”三维结构(如工科增设“技术异化与人文关怀”专题),并建立基础理论、热点议题、未来推演的三层动态案例库;同步打造“生活—专业—社会”三级情境链,例如从嵌入校园生活案例(如“宿舍矛盾中的辩证法运用”)的微观情境,到对接专业领域(如商科分析“大数据杀熟中的公平问题”)的学科情境,再到关联国家战略(如“碳中和目标下的绿色发展观”)的宏观情境,实现理论知识向现实场域的立体化迁移。这一重构使抽象理论具象为可感知、可操作、可延展的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方法创新:推行问题导向的虚实融合教学模式。通过三大路径实现教学转型:一是构建"知识-能力-价值"三阶问题链(如从剩余价值理论到外卖骑手权益保障的制度设计),推动思维进阶;二是打造“虚拟仿真+现实行动”双维实践场域,既开发VR伦理决策系统等模拟场景,又开展校园微治理等实体项目;三是运用AI技术实现精准教学,通过语义分析识别学生讨论中的价值观倾向,依托智能推送实现专业适配。这种创新使思政教学从被动灌输转向主动建构,形成“问题驱动—场景体验—技术赋能”的良性循环。
实践体系重构:实施三阶递进的双元育人模式。应用型高校思政实践教学改革着力构建“三维协同”育人体系:在内容设计上,建立“认知性—专业性—综合性”三阶递进实践链,通过道德困境工作坊、VR红色教育等基础体验,智能制造劳动价值研究、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等专业实践,到乡村振兴挑战赛、政校企联合课题等综合创新,实现实践教学的阶梯式提升;在校企协同上,创新“双嵌入”模式,将思政观察点、伦理反思日记纳入企业实习,共建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实施企业导师思政能力培训计划,开发《行业思政实践指导手册》;在保障机制上,构建五维评估量表与区块链电子档案袋系统,推行校企双主体考核,配套“双师型”教师培养、专项经费支持和学分认定改革,形成“理论—实践—价值”深度融合的育人生态。
评价体系改革:建立三维一体的动态追踪机制。构建“知识—能力—价值”三维评价框架:通过案例分析题检验理论应用能力,依托实践档案袋记录项目成果,运用行为量表评估责任意识等价值内化程度;同步创新数字化成长档案全程追踪第二课堂表现,开发情境化道德测评模拟真实职业困境,形成贯穿学习全过程的动态评价机制,实现从终结性评判到发展性引导的转变。该评价体系突破传统分数导向,将理论学习、实践表现和价值观成长纳入系统化监测,实现了思政教育评价从单一分数评定向全面发展引导的转变,有效促进应用型人才专业能力与价值素养的协同提升,为培养德技并修的应用型人才提供科学保障。
[本文系2023—2024年度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应用型高校思政课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路径与对策研究”(项目批准号2023GJJG559)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丁利锐、李庆国,石家庄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35;朱光宇,韩国汉阳大学,京畿道安山市常绿区汉阳大学路 15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