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经济时政

退休村支书变带货达人——

冀谷小米火卖全国

□本报记者 吴苗苗 通讯员 李玉莹

8月13日,微风拂过武安市邑城镇的连绵谷田,绿油油的谷苗正茁壮成长。田间地头,66岁的朱海军——一位退休村支书,正精神抖擞地举着一袋包装精致的小米,在手机屏幕前热情地介绍:“家人们看一看,这就是咱‘冀谷白府小米’,颗粒饱满、米油浓香,每晚八点半,准时等您来!”

这场直播,已是朱海军做的第150场。令人想不到的是,镜头前从容不迫的他,几年前刚退休时,还只是一位默默守护谷子地、俯身研究种植技术的老农。

2020年,从白府村党支部书记岗位退下来的朱海军,始终心系村里的谷子产业。这位曾服役六年的老兵,带着军人特有的执着,一心扑在示范田里,不断优化品种与技术。小米品质逐年提升,但他始终在思考:如何让好米走出大山?

2025年,武安市推出“一品一播”助农政策,点燃了朱海军的希望。“只要能帮乡亲们卖小米,我这把年纪也能学直播!”他笑着说。

首场直播的情景,他记忆犹新。他穿着平时的衣服,对着镜头紧张得说不出话,一个多小时订单寥寥。但他没有放弃,跟着市直播基地的老师学流程、练表达,把田间地头、加工车间都变成直播间。网友好奇种植细节,他就拿着手机深入农田,从播种、出苗到抽穗、灌浆,全程讲解;关注加工流程,他便守在碾米机旁实拍演示。

最棘手的是直播“挂车”问题,商品没法上架,说得再好也没用。朱海军拉着邑城镇的干部反复跑部门、协调平台,终于打通环节。如今,订单从石家庄、青岛远至云南、广州不断涌来。“真没想到,坐在家里,小米能卖遍全国。”看着不断弹出的订单,他眼角笑出了皱纹。

朱海军的直播从不靠华丽辞藻。他常拿出土壤检测报告,讲述这片丘陵地的特性:“透气好、微量元素丰富,种出来的小米才更养人。”真诚,成了他最好的“话术”。不仅线上订单稳定,线下提货的顾客也明显增多。

朱海军能在镜头前底气十足,背后是白府村小米产业20多年的积累。曾经的白府村,谷子种植长期困在“销路难”的死循环里。村民零散种植,全靠小商贩进村收购,山路崎岖让商贩有了压价的借口,滞销是常事。为打破困局,村里引进河北省农林科学院谷子研究所的优质品种,推动规模种植。2009年,朱海军牵头成立合作社,从10户发展到全村86%农户加入,并构建“科研单位+基地+公司+农户”的产业链。2015年,科源种植有限公司成立,实现全程机械化,专业种植与收割。

“品质是根”成了朱海军直播间的口头禅。村里为每块土地建立生产档案,依数据选品种;田里安装气象监测设备,精准灌溉施肥;收割全部机械化。如今,全村550户共种植2000亩谷子,年产量500吨,“冀谷白府小米”已成为武安农产品的金字招牌。

从镜头前的生涩到如今的流畅从容,从零散种植到完整产业链,朱海军与“冀谷白府小米”的故事,犹如一粒种子在时代春雨中生根、拔节、吐穗。

2025-08-22 退休村支书变带货达人——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78255.html 1 冀谷小米火卖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