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陈志洋 通讯员刘海波 刘建国)如何破解在京流动党员“组织生活开展难、管理服务落实难、先锋作用发挥难”等现实问题?承德丰宁通过成立驻京流动党员党委,以“建组织、抓管理、搭平台”为抓手,实现北京16个建制区“一区一组织”全覆盖,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党建品牌,形成“一面旗帜两地红”的生动局面,探索出规模性流动党员精准教育管理新路径。
丰宁作为劳务输出大县,在京务工、经商人员近万人,其中党员1433名。如何做好这些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让他们有归属、有认同、有作为,成为当地县委持续探索的课题。丰宁以“三找三推 鸿雁回归”行动为牵引,精准摸排底数。通过乡镇、村返乡能人“点对点”联系,采取电话沟通、上门走访、设立联络员等方式,实现1433名在京流动党员全覆盖联系,建立“一村一表、一镇一册、一县一库”信息台账及“在京能人”台账,为凝聚人才、助力乡村发展夯实基础。
经县委批准,驻京流动党员党委应运而生,通过“支部委员支部推、支部书记党委推、党委成员县委推”机制,在京16个建制区建成基层党委7个、党总支4个、党支部30个,确保流动党员“离家不离党”。同时,秉持“群策群力、节俭务实”原则,通过租用、共用、企业捐赠等方式落实活动阵地,为流动党员提供组织关系转接、党费收缴、学习教育、困难帮扶等全方位服务。
作为实质型党组织,丰宁驻京流动党员党委具备发展党员、评先评优、推荐党代表等职能,已培养入党积极分子18名。该县出台《加强驻京流动党员管理的意见》《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标准》,每年列支20万元党建经费,按每名流动党员每年200元标准划拨活动经费,并由县委组织部每月赴京指导。
创新推行“一册一书一证”管理制度,建立支部委员“1+N”包联机制,动态掌握流动党员务工及思想情况。通过线下集中、线上云端、党性锻炼等多元学习模式,依托智慧党建云平台实现“掌上随时学”,并推动基层党组织与驻地村(社区)开展“共建共学”79次,利用党员返乡契机召开座谈会、恳谈会90余次,以思想交流引导流动党员返乡创业、反哺家乡。
丰宁为流动党员搭建谏言献策、招商引资、志愿服务、党群互助四大平台,引导其“带见识、带项目、带技术、带资金”反哺家乡。截至去年底,累计收集流动党员关于组织建设、产业发展等方面意见建议120余条,28条转化为推动发展的具体举措;引回资金1.2亿元。
此外,设置党员先锋岗370个、划分责任区42个,开展志愿服务1350人次、办实事500多件;通过“1+N”党群互助机制,1100余名流动党员与在京务工群众结成帮带对子,绘就党群同心的生动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