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生态环保

全域合同节水管理打通水脉

——邯郸利用市场化“金钥匙”打开水资源高效集约利用之门

国电电力邯郸东郊热电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再生水处理工艺。

自行走式灌溉机器人在精准作业。本报记者 吴新光 摄

□本报记者 吴新光

今年以来,邯郸这座资源型缺水城市,正通过创新的“全域合同节水管理”模式,撬动社会资本,破解节水难题,实现从水源头到水龙头的全链条高效用水。截至目前,全市实施合同节水管理项目62项,覆盖所有18个县(市、区),吸引社会资本15亿元,年节水量达5000万立方米。

何为合同节水管理?简言之,就是节水服务企业与用水单位签订合同,由节水服务企业投资并提供节水技术、改造和运营服务,从节水效益中获取回报。这是一种市场化的节水商业模式。

邯郸的创新之处在于,它根据“东部平原农业节水、西部山区工业节水、中心城区生活节水”的区域特点,首创了全域合同节水管理模式,实现了行政区域、用水行业、水源空间、产业链条和社会化服务的“五个全覆盖”,提供从节水诊断、设计、投资、建设到运营的全过程服务。

农田“托管”灌溉

省水省工又增收

盛夏时节,记者在成安县道东堡镇南刘庄村的田野里看到,传统的田垄沟消失了,土地连片平整,自行走式灌溉机器人正精准作业。

成安是传统的农业大县,更是缺水县,人均水资源量仅197立方米,农业用水量占比超85%,农业灌溉节水潜力巨大。

“破解难题的关键在于机制创新。”成安县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县探索出“费用托管+农业水价改革+水权交易+智慧化管理”四位一体农业合同节水管理新模式,建立政府投资引导、企业建设运行、农户享受节水红利的三方共创、共担、共赢机制。

当地政府投入980万元建设资金,并每年为每眼机井支付200元托管费,引入节水服务企业建设智慧灌溉系统。节水服务企业负责安装智能设备、搭建管理平台并长期运维,合同期20年。

同时,农村经济合作社或种粮大户与节水服务企业签订10年合同,将灌溉、施肥、植保打药等农事托管出去。“托管后,浇水不用自己操心,成本还降了,地也种得更多了。”成安县柏寺营乡贾庄村泵站负责人李保印感慨道。

数据显示,对比大水漫灌,农田托管智能化精准灌溉亩次节水超30立方米,年节水150立方米/亩,用水、用电、人工成本分别降低50%以上、45%和95%;对比立杆式喷灌,农田托管智能化精准灌溉亩次节水10立方米,年节水50立方米/亩。由于集约化种植和智能化灌溉能够实现合垄,取消田垄增加有效种植面积15%,粮食增产冲抵灌溉成本,相当于“零成本”灌溉,综合收益每亩年增275元,全县年节水达1350万立方米。

节水服务企业唐山海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宝来表示,传统分散种植土地细碎,高效节水技术难落地。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播种、打药、收割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唯独灌溉没有实现机械化。合同节水推动了土地集约和智能灌溉,补齐了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的短板。

电厂“喝”上再生水

工业节水有高招

在国电电力邯郸东郊热电有限责任公司,相关负责人拧开一瓶除盐水,水质清澈透亮。“这是深度处理后的再生水,来自城市污水处理厂,完全满足生产需求。”该公司投资4800万元铺设了24.8公里再生水管线,年购再生水750万立方米用于生产。

但长距离管网运维曾是个大难题。“漏损率高、管理难、维护不专业。”该负责人坦言。为此,电厂将再生水管网托管给专业公司——邯郸市卓欣市政再生水有限责任公司,采用“费用托管+效果保证+数字管控”合同节水模式。

卓欣公司亮出了专业“组合拳”:一张电子地图管全局,清晰标注管线布局和实时状态;一个智能平台精监控,集成远程监测,精准定位漏损节点,快速处置;一套“听音+声振+人工”机制查漏点,确保漏损率控制在5%目标内;根据管道材质、管径大小、埋深深度及漏水严重程度,分类制定修复方案,保障安全运行。再生水进厂后,还实现了梯级利用:一路用于冷却塔,一路深度净化成高标准的“除盐水”用于锅炉水汽循环系统等核心工艺。

节水成效立竿见影:国电电力邯郸东郊热电有限责任公司管网漏损率从17%降至5%以下,年节水量90万立方米;电厂运维负担减轻,年节约成本约80万元;全厂用水重复利用率高达97.5%,优于国家标准。

合同节水管理

实现一水多用

2024年,邯郸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年用水量达36万吨,日均耗水量近千吨。虽然公司内部管理严格,但进一步提升用水效率面临技术和资金瓶颈。“如何更省水?确实让我们‘犯了难’。”该公司工程部经理杨浩说。

转机出现在2025年初。邯郸美的公司与中国水务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签约,采用“费用托管+效果保证+效益分享+全链条管理”型合同节水模式。中国水务投资200余万元,对厂区用水进行“全链条”改造升级,重点解决用水效率低、耗水量高等难题。

合同节水管理不仅让美的园区用水实现智能化,还让水资源实现了循环利用和一水多用。

记者来到邯郸美的制冷厂区,只见水处理设备、水箱整齐码放,标注有再生水字样的供水管网纵横排列。据工作人员介绍,厂区广泛收集污水站中水、食堂杂排水、屋面雨水等,集中处理达标后,通过专用管网输送应用于冲厕、道路喷洒、设备冷却、绿化等,建成了“处理—回用—循环”一体化系统。“仅此一项,年回用水3.8万吨,替代超10%的自来水。”杨浩指着再生水管网介绍。

升级节水器具也是合同节水管理的一环。邯郸美的公司完成了280套高频用水器具的节水改造,特别是蹲便器优化后,“用再生水,水量省两成,冲刷更干净。”杨浩说。新建1100米再生水管网和智能喷灌系统,手机一点,绿化带精准灌溉。钣金车间污水处理也外包给专业公司运营。智慧水务平台实时监控管网,一旦出现异常就会发出预警,使调度更精准。

“一纸节水合同带来多重效益。”杨浩算了一笔账:厂区综合节水率达30%,年节水量11万吨;年节省水费77万元,降低运维成本24万元;年减少污水排放9.45万吨。他表示:“用水更智能,资源更循环,管理也更高效了。”

邯郸以合同节水为纽带,将政府、企业、用水单位紧密联结,成功激活了节水市场。从农田到工厂,市场化的“金钥匙”正打开水资源高效集约利用之门,为北方缺水地区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节水新路径,让每一滴水都发挥出最大价值,源头活水真正润泽万家。

2025-07-16 ——邯郸利用市场化“金钥匙”打开水资源高效集约利用之门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76053.html 1 全域合同节水管理打通水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