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经济时政

一场特殊的田间“会诊”

□本报记者 贾宏博

7月2日,在磁县讲武城镇小寨村的一处示范田里,一场特殊的田间“会诊”正在进行。

“大家看,这滴灌带的布局很关键,直接影响根系吸收养分。”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谢瑞芝,额间渗着汗珠,正俯身察看一株玉米的根系,她拨开根部土壤,银线般的滴灌带清晰可见。

谢瑞芝一边用手比划着,一边讲解:“我们推广的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和常规管理不同,不是‘一炮轰’施肥,而是把三分之一左右的氮肥和一半左右的磷钾肥作为基肥,剩余的分期分次施用,这叫按需分次局部定向,能让肥料利用率从30%提高到60%以上。”

当天,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和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共同在磁县开展了玉米单产提升技术现场培训会,全国玉米单产提升工程专家组副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谢瑞芝亲临一线、现场教学。

人群中,种植大户李春岭听得格外认真,时不时在本子上记着什么。

“谢老师,我这500亩地,2023年开始用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每亩增产了500斤左右,去年1亩地实收1725斤。”李春岭忍不住插话,语气里满是喜悦,“以前管理就是图省事,‘一炮轰’式的施肥,后期苗子长势总跟不上,现在相信科技真能多挣钱。”

据了解,谢瑞芝团队研发的玉米密植精准调控高产技术是农业农村部玉米单产提升工程核心技术,此次在磁县的推广,对当地玉米种植单产提升意义重大。

培训现场,谢瑞芝继续讲解着技术要点:“‘一增二提三精准’要记牢。‘增’密度得科学,结合抗逆耐密品种、精准水肥供应和适时晚收增效,才能化解倒伏、早衰风险。‘提’质量,播种出苗和田间管理都得抓。‘精准’调控,水肥和病虫草害防治都要到位。”

此时,河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宋建新也来到田边,接过话茬:“我们就是来做好服务的,通过现场手把手教学,让大伙儿更清楚种植要点、注意事项,争取都有个好收成。”他指着不远处的几块试验田说:“那边就有不同的种植模式,有4500株密度配常规肥的,有5500株配精准水肥的,还有6500株用‘抗逆品种+晚收’模式的,对比下来效果一目了然。”

磁县县委副书记郭晓峰表示,磁县常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3万亩以上,总产量超21万吨,引入顶尖科研团队,提升玉米产业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标志着磁县农业科技创新迈入新阶段。

2025-07-14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75916.html 1 一场特殊的田间“会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