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记者 王璇 许晓星
智力障碍和孤独症儿童大都存在社交障碍,无法正常上学读书。为了改善这些特殊儿童的生活质量,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从2023年7月起,河北共青团发挥联系服务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全省启动实施了“小橘灯”助残接力计划。
“我们志愿者到底能为这些特殊儿童家庭做些什么?最初我们也很困惑。”河北省青年志愿者中心“小橘灯”助残接力计划项目负责人王彦平介绍,通过走访调研,项目团队逐渐摸到了特殊儿童家庭的痛点——面对残酷现实和社会偏见的无力感:一方面,特殊儿童时刻离不开家长的陪护,家长承受着经济和精神上的双重压力;另一方面,他人的冷眼和不理解,让渴望融入社会的特殊儿童家庭被迫选择自我封闭。
聚焦河北省智力障碍、孤独症儿童困难需求,省、市、县(区)、乡镇(街道)团组织联动,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志愿者广泛响应,采取“一对一”“多对一”“组织对组织”等接力帮扶方式,志愿者常态化入户、入社区、入特教学校,开展生活帮助、残健融合、教育支持、心理疏导、法律援助、康复指导等9类关爱服务。
邢台市襄都区团委青年志愿者栗瑞萱介绍,起初,不少特殊儿童家庭对志愿者的来访表示怀疑和拒绝,“我们理解他们的顾虑,并且耐心地持续与他们沟通。第一次入户的时候,我看到他们家里环境卫生很差,几乎没有能落脚的地方,但随着入户次数增多,家长心里有了盼头,家里的环境都逐渐得到了改善。”
家长走出来,孩子才有未来。除了入户上门提供服务,“小橘灯”助残接力计划还吸纳更多社会资源加入其中,让特殊儿童家庭有机会走进大学校园、动物园、观光景点等公共场所去参观、体验,让他们有机会接受专业人士提供的音乐、美术、体育、医疗等精细服务,帮助他们融入社会。李彦红不仅是一位孤独症孩子的妈妈,也是石家庄市育心社工“星伴月”孤独症喘息服务站项目的负责人,更是近百名孤独症孩子家长的知心人。她表示,“小橘灯”助残接力计划的意义在于,通过志愿者的宣教和爱心传递,让特殊儿童家庭周边的社会环境得到潜移默化的改善,从而减少、消除他们心中的无力感。
随着“小橘灯”助残接力计划不断深入实施,助残志愿服务的手臂也在不断延伸。今年6月10日至11日,石家庄工商职业学院十余名网络营销与直播电商专业的学生走进石家庄慢·烘焙蛋糕店,开展创新直播助残活动。这家店是由石家庄市裕华区心青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开设,为心智障碍青年提供的就业实训基地。学生主播们热情地向网友推介由心智障碍青年参与制作的西点。线上直播与现场顾客相互呼应,让这家“爱心工厂”一时间“人头攒动”。“学生们帮助我们做直播,让这些心智障碍青年的劳动成果被更多人看到。”心青年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主任赵越说。
探索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确保助残服务不断档;组建助残志愿服务专家库,提升关爱帮扶专业性……截至目前,河北省“小橘灯”助残接力计划共有912个专业组织、1.8万名志愿者参与帮扶,累计8.5万人次参与开展残健融合、教育支持、就业服务等9类服务活动5558场,与特殊儿童结成帮扶对子8773个。今年5月,河北省青年志愿者中心(“小橘灯”助残接力计划实施团队)被表彰为全国残疾人工作先进集体。
今年,“小橘灯”项目将在全省搭建多个“小橘灯”社区驿站,探索构建“团干部+团支部+特殊家庭”结对帮扶机制,组织“河北青年讲师团”小橘灯助残宣讲分队开展助残宣讲活动等。“小橘灯”将爱的温暖传递给一个个特殊儿童家庭,点亮他们心中的光,点亮他们对未来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