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版:理论

树枝雕塑课程的实践尝试与成效思考

□张葛亮

树枝,在生活中是一种看似平淡无奇甚至是废弃了的材料,经过想象、设计、裁切、拼接之后,最后能呈现为一个个三维立体的艺术作品。本文对树枝材料在美术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实践探索,充分展现了这一新的艺术形式的拓展对培养学生艺术兴趣、艺术设计思维以及艺术审美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艺术设计思维;艺术审美;真实性;空间思维

雕塑的发展及在艺术教学中的作用

雕塑是一种相对永久性的艺术形式。最早在旧石器时代就出现了的原始雕塑的雏形。古代许多事物经过历史长河的冲刷已荡然无存,历代的雕塑遗产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人类文明的写照。传统的观念认为雕塑是静态的、可视的、可触的三维实物,通过雕塑诉诸视觉的空间形象来反映现实,因而被认为是最典型的造型艺术和空间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技术的革新,人们的观念也在慢慢转变,在现代的艺术潮流中出现了颠覆传统的四维雕塑、五维雕塑、声光雕塑、动态雕塑和软雕塑等形式。可以说,我们现在对于雕塑概念的理解是更加多元化的。

树枝雕塑教学的缘起

一、树枝作为雕塑材料具有独特的优势

作为一名美术学院雕塑专业毕业的艺术教师,笔者怀揣着艺术育人的理念,于2016年开始尝试在美术教学中寻找新的艺术形式来提高学生的艺术技能和艺术视野。最终,笔者选择以立体雕塑作为切入点,从二维平面来到三维立体的艺术世界,带领学生探究视觉艺术的乐趣。面对传统雕塑材料和工具,学生通常很难快速和有效地掌握雕塑艺术的方法、特点及规律,一开始甚至会手足无措。针对这一问题,本人经过反复的教学实验和材料搜集,最后选择了废弃的枯树枝来作为雕塑创作的媒介,为立体雕塑教学的有效进展提供了很好的铺垫。树枝材料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更加轻便易上手。废弃树枝经过简易的打磨处理后,比传统雕塑中的黏土、石材、金属材料更轻便,学生更易于上手。学生只需要通过胶水的粘连即可实现一个树枝雕塑的雏形架构。

2.更加具有天然的质感。艺术源于生活,废弃树枝就是大自然馈赠的天然创作材料,相较于工业化的及其他一些艺术材料,它带着一股自然独特的芳香和温度。学生透过树枝材料特有的质感,在艺术创作中能够更深层次地体验自然之美。

3.更加环保。现代科技和工业化的发展为我们现代艺术教育提供了许多便利和丰富的艺术材料,但同时也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侵蚀和破坏。因此,笔者希望运用废弃的树枝作为一个援引和信号,让学生们意识到艺术创作可以运用自然的废弃物来实现“美”的再现。相较于一些工业化的材料,废弃树枝更加环保和天然。它让孩子们可以感受到变废为宝的乐趣,并提高对自然环境的敬畏之心。

二、树枝材料作为学习载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热情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的飞速发展,学生通过网络平台、电视媒体可以迅速获悉多样化的艺术资讯。这从某种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于现代艺术教学中的见识度,但同时也让学生们陷入“眼高手低”的困境,忽略了对传统艺术技艺的认识与探究。而对于现今的艺术教育者来说, 我们的教学课堂的内容深度和吸引力将面对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传统的艺术教育教学材料和手段很难完全抓住学生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选择了日常生活中既熟悉又陌生的废弃树枝作为雕塑课程学习的载体。正是这种对材料若即若离的认知,让学生的好奇心瞬间被点燃。树枝材料本身的性质和质感还带给学生不同的联想和审美趣味。

三、树枝雕塑教学贴近初中生的美术学习基础

树枝雕塑教学的对象以初中生为主。初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美术实践和理论基础,但对于现场制作一个立体的具象作品还是非常没有把握的。立体雕塑需要扎实的绘画功底以及空间思维能力。树枝雕塑以一个架构搭建的方式来呈现孩子们的艺术创想。树枝材料自身就带有自然之美的形态,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创作出立体造型,并有效地缓解了以往的立体雕塑教学对于学生造型基础要求过高的难题。

树枝雕塑教学过程的实践探索

一、入门阶段:感知材料、示范基本方法

1.教师引导学生感知树枝材料。在树枝雕塑教学的入门阶段,通过教师的介绍,学生熟悉树枝雕塑制作所需要的基本材料——胶水、砂皮、钢锯等。教师让学生运用触摸的方式,感受树枝材料的质感和温度。在这段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自由想象和讨论树枝材料的创作可能性。

2.教师示范树枝雕塑的基本制作方法。随后,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利用胶水固定住树枝材料,但不做具体的实物示范,给予学生充分的尝试和感知空间。通过这一阶段,让学生对于树枝的质感和基本粘连有了初步了解和掌握。让学生感知树枝材料之后,教师确立一个具象动物的主题,结合该主题,教师对树枝雕塑的制作全流程进行一个初步的完整的示范。学生通过观看教师的示范,尝试练习制作动物形象的树枝雕塑。

二、空间思维的建构训练阶段

树枝雕塑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空间思维的建构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以往,平面绘画艺术在丰富我们视觉感受的同时也间接弱化了我们的立体感知,我们对于事物的感知深度和广度被削弱了或者说是被遗忘了。雕塑巨匠罗丹曾说过:“雕塑家一切都要在空间中思考”。孩子们不可能每个人都拥有雕塑大师般敏锐的空间意识。但他们可以通过雕塑课程的训练,将“平面化”的概念思维回归立体空间的世界。雕塑艺术的诸多经典理论和实践证明学习雕塑艺术可以有效地培养和树立空间思维的架构。

在树枝雕塑的授课过程中,笔者引入立体构成知识理论,针对学生空间思维的训练,将其细分为三个阶段:树枝立体搭建雏形初期训练阶段;树枝立体构成的抽象化训练阶段;综合材料相结合,点、线、面的立体呈现训练阶段。

1.树枝立体搭建雏形初期训练。立体造型的搭建是训练学生感知局部空间和整体环境空间之间的关系,正确认识物体的深度和广度。但在训练的初期,学生对于树枝搭建的造型深度和广度不能够很好地把握。所以,我们在这一训练阶段,只要求学生利用现有材料将树枝能够组建成一件立体造型的对象作为既定目标。由此,学生通过手工的劳作能够树立创作的自信心以及培养创作乐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自我尝试和探索。在雕塑实践中,人眼最初无法准确判断物体深度的阶段,人会向物体深度方向靠近,从而将其观察的角度从纵深转换到横向宽度来正确判断雕塑空间的深度。通过最基础的搭建,学生真实触及立体空间中的深度,感悟立体空间创作的规律。

2.树枝立体构成的抽象化训练。在训练初期,学生对于树枝立体作品的制作依然停留在对具象对象的模仿搭建阶段。在这个基础之上,教师开始引入立体构成的知识点,让学生从自然的材料中发现其形式规律,并观察这些形式语言的多样性,逐步从中寻觅到形式美的秩序和规律,获取灵感。我们所选择的树枝材料从形态上也非常适宜学生做立体作品的抽象化训练。教师可以将西方现代艺术中立体主义、构成主义的大师作品引入到树枝雕塑教学中来,让学生们直观地从这些抽象大师的立体作品中学习和理解抽象的形式的基本规律。

3.综合材料相结合,点、线、面的立体呈现训练。结合立体抽象形式的语言,学生在后期创作的过程中还可以选择不同质感和形态的辅助材料来强化和丰富自己的树枝雕塑作品,突出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和空间变化。教师也可以有意识地提供一些点状(叶子)和线性(麻绳)材料来引导学生从点、线、面的几何形态中发现抽象形式语言中的美。当然,这些看似繁琐的知识原理也必将是学生们在不断的实践和尝试中,通过体会和印证而得来的。自然材料中的形式美应当比我们所归纳的法则规律更富有无数可能性。这也是艺术创作的魅力所在,学生可以从中发现和创造不同的美,发现和创造属于自己特色的美的形式和故事。

三、树枝雕塑设计构思训练阶段

雕塑是三维立体的艺术形式,自然界中的实体大都是以三维立体形式存在,遵循自然界生长规律形成的自然形式,新材料的运用很好地显现着和谐的形式美感。在树枝雕塑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不断探索大千世界中存在的形式表现,发现这些形式表现的多样性,从中发现形式美的秩序和规律,汲取灵感。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这些素材,学会利用点线面、形色质等知识点培养艺术设计思维和艺术审美。学生通过空间思维的建构训练和设计构思训练,从新生材料中提取和重组自然形式,构建个性化、独特的、有意蕴的艺术形态,并通过材料本身所传达的信息重塑其精神内涵。

在树枝雕塑的设计训练阶段,学生有了一定的制作的“手感”,教师辅导学生深入认识和体验新材料的特性。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来慢慢掌握新材料的基本规律,伴随着教师的制作演示和对新材料的特点介绍,学生慢慢了解和掌握基本的操作及性能。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学生就能够熟练掌握树枝这种创作媒介。到了后期,根据学生的不同基础和水平,教师指导学生制作出属于学生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作品。教师通过“先制作后设计”的思路,让学生从无形到有形,有效地完善自己作品的艺术构思。学生甚至可以制作若干个树枝雕塑的碎片加以组合和重叠的方式来设计自己的作品构想。由此,学生在不同的形式和组合的变化中不断提升艺术设计的思维。最后,学生根据自己的作品进行平面稿的再绘制,完成完整的作品方案体系。教师通过这样的教学,能打破以往惯常的艺术写生教学中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激发学生自发、主动地探索、设计、创造。由此完成艺术设计思维的训练。

四、树枝作品与现实环境的交融阶段

在树枝雕塑教学的最后阶段,教师引导学生尝试设计在环境中的树枝雕塑构思。教师将课堂教学内容与自然之美紧密结合,不仅仅是要引导学生再现自然,还要透过自然事物的浸润来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艺术源于生活,学生从生活中取材获得作品的原初,以艺术的方式给枯萎干涩的树枝以再造,获得更美、更为真实的艺术滋养。

尽管学生们的这些“艺术品”算不上完美的“艺术”,但正如康定斯基所言:“绘画的内容就是绘画,没什么可多做解释的。如果一个人认为形式是有生命的,那么内容就会很乐意与他对话,于是他的画,他的作品就有了内容。”这或许也是学生们对于各种新奇形式的艺术家作品以及对艺术材料比较直观的艺术感悟。正因为这份直观的艺术感悟,学生们乐意主动拾起散落的枯枝打造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和内容。作为观者,我们可以从作品中寻觅孩子们的快乐、思考甚至是天马行空。当然我们也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去解读和诠释孩子们的作品,孩子们的艺术世界。雕塑艺术作品与文学艺术一样可以传达思想情感和寄托。从这个意义上说,雕塑艺术是形体化的诗句。因此,我们要培养孩子们视觉艺术的审美,更要培养艺术创作中情感内涵的“审美”。

开展树枝雕塑教学取得的初步成效

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兴趣

相较于传统教学课程中的纸本和颜料等材料,学生被树枝这一特定材料的质感所吸引。从材料的造型上说,树枝材料本身的天然形态也吸引着学生的眼球。我们的生活水平日趋提高,我们的吃、穿、住、行等都少不了物质环境中新型材料的支撑,伴随着各种形形色色的新材料的诞生,我们也逐渐将目光投射到材料选择的多元化上。任何材料的选取和再加工都对各行各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推波助澜的效果。对于美术教学而言也不例外,废弃的树枝材料看似那么不起眼,但当学生将它作为创作的兴趣点和突破口,利用再加工和再创造,学生从中实现艺术的表达,增强了艺术课程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树枝雕塑教学,学生不仅仅是认识和掌握了一项新的创作技能,更重要的是拓宽了眼界和思路。学生通过学习树枝雕塑的技法和创作出树枝雕塑作品这样一个过程,可以进一步认识到在艺术创作中有着诸多的方法和手段,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兴趣。

二、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艺术创作能力

在树枝雕塑的整个教学阶段,经过教师的示范、面上指导和个别辅导,学生从一开始的手足无措,逐步发展到对树枝材料的组合、再造形象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经验,再到十分投入地进行作品创作。通过教学授课,学生学习和尝试了树枝雕塑的创作手段来探索和挖掘艺术创作的诸多可能性。树枝雕塑教学是对艺术形式拓展的积极尝试。对比传统的艺术教学形式,学生通过树枝雕塑教学的有效训练,有助于进一步增加其空间思维的能力,运用树枝材料来搭建一个三维立体作品,增强立体空间意识。其次,学生通过课程中的实际操作,不断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将一种原生态的材料塑造成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最后,学生们也会在未来的艺术道路上学会“发现”,学会寻觅一个又一个的新艺术形式和灵感。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艺术创作的协作精神

在整个作品的学习和制作的历程中,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充满温度的树枝材料为载体来讲述自己的感受、喜好和自己的真实故事。这期间,学生往往会遇见许多未曾经历过的困难,但这亦是本课程的意义所在,这些新的困难就是他们进步和成长的垫脚石。这个过程中,学生们往往真正能够体会到艺术家创作的艰辛和对艺术执着追求的态度。在学习制作中,学生们也会互相协助,面对大家都未知的材料,每一个人都各抒己见,通过协作来完成艺术创作的构架。这也是教师所希望看到的。我们不可能将每一个孩子都培养成艺术大师,但我们必须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艺术魅力所在,通过加强协作并通过艺术的方式去再现生活与自然之美。

树枝雕塑教学的实践反思

“艺术源于自然,也高于自然。” 看似平淡无奇甚至是废弃了的材料,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再造,经历想象、设计、裁切、拼接之后,最后呈现为一个个三维立体的艺术作品,焕发出崭新的艺术之美。 无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艺术作品显得多么稚嫩,但学生能够积极动手操作,沉浸在艺术创作的氛围中,享受艺术学习的劳作与艰辛,获得生活之外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这对于如今普遍生活在“蜜罐”中的学生来说,是弥足珍贵的艺术体验和学习。教育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知识与技能,更要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以及共享互助的协作精神。我们的家,我们的社会,是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去呵护和缔造的。艺术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的一支润滑剂,更加应当着力于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去探究艺术教学的方式和手段。因此,艺术教学在强调学生知识、技能学习的同时,更应当引导学生们将所学所知联系到实际生活中,让他们学会运用艺术的眼光寻觅生活中的美,实现“艺术源于生活”,并最终能够以艺术的形式再现生活的真实性。由此,学生通过丰富多样的艺术方式再现生活的真实和内心的真实。这样,学生才能把学到的知识更好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更好地回馈社会,树立健康、完善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腾建志.论对青少年开设雕塑课程的重要性[J].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 2012年S4期 ISSN:1007-9556

[2]付孝勇.艺术设计思维在雕塑教学中的实践[J]. 美术教育研究2015年18期 ISSN:1674-9286

[3]赵强.美育教学中雕塑艺术的审美探索[J]. 艺术科技2013年06期 ISSN:1004-9436

(作者单位:上海市长宁区少年宫,上海200050)

编辑邮箱:abcd518@126.com

2025-07-04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75526.html 1 树枝雕塑课程的实践尝试与成效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