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经济时政

非3C充电宝“禁飞”,要“拦截”也要“服务”

扫码看视频

连日来,充电宝话题成为舆论焦点:中国民航局发布紧急通知,自6月28日起,禁止旅客携带没有3C标识、3C标识不清晰、被召回型号或批次的充电宝乘坐境内航班;多家充电宝企业发布相关品牌召回令……与此同时,有网友曝光,一些号称“机场货源”的低价充电宝,疑似流入二手市场。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今年中国民航已发生15起旅客充电宝起火冒烟的事件,这种情况下在民航领域对未经3C认证的充电宝实施“禁飞”,显然是保障民航安全的负责任之举。

只是,作为一种大众化的“日用品”,充电宝被“禁飞”,的确伴随着一系列“连锁反应”。被机场“拦截”的充电宝是否只能默认丢弃?如何防止其流入二手市场?而未被3C认证的充电宝到底还能不能用?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消费者权益,也影响到“新规”保障安全初衷的实现。

客观说,对一些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或不合规范的充电宝予以“禁飞”,这一点社会的接受度其实是比较高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必要的配套服务。社会对新规的适应需要一个过程,被“误带”到机场的充电宝,机场方面“拦截”后主动做好相应的保管、寄送服务,就很有必要。

另外,规范那些“拦截”后被乘客弃置充电宝的处置流程,同样不容忽视。一旦流入二手市场,更可能让“问题产品”的安全风险被放大。因此,机场方面有必要严格执行被“拦截”充电宝处置的可追溯机制。

更进一步看,充电宝管理新规的执行,还需要强化监管、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的配套协同跟进。否则,一边是不合标准的产品依然在生产、销售,一边是使用环节的种种禁令,这不仅将加剧消费者的困境,也不利于真正提升充电宝行业的整体发展质量,从而在源头遏制充电宝的安全风险。

2025-07-03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75371.html 1 非3C充电宝“禁飞”,要“拦截”也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