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望长城

钢铁“绣花”人(报告文学)

刘志彬在工作中。

□邢建军

如果不是主持人介绍,你断然不敢确定眼前这位文质彬彬,举止优雅的人,就是在焊工界赫赫有名的大国工匠。在石家庄市总工会举办的劳模工匠创作座谈会上,第一次见到刘志彬,让我对劳模工匠有了新的认识。

弧光骤然,飞花四射,一朵朵绮丽的焊花,如兰,似菊,或浅黄、或浅红,色彩缤纷。而焊花背后的面罩下,是一张执着专注聚精会神的脸庞。

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刘志彬的眼里,这焊花是有激情和灵魂的。

从工人们旁边走过时,焊接声“哗哗”地响,就能判定电流大小。凭着对电焊工作的一份挚爱,刘志彬练就了“听声诊脉,验光断病”的独门绝技。

刘志彬总能在 “哗哗” 作响的焊接声里,捕捉到电流跃动的韵律。那不是普通的金属碰撞声,而是他与钢铁对话的密码,是二十载春秋淬炼出的听觉艺术。

他的眼睛更是一台精密仪器,熔池翻涌的瞬间,椭圆的柔婉、正圆的饱满、长圆的舒展,都藏着焊缝冷却后的模样。那些在旁人眼中刺目的焊光,在他眼底却成了温度的调色盘。

最令人惊叹的,是他行走在焊道上的姿态。双手如灵动的蝶,焊枪吞吐着绚丽的光焰;脚步似轻盈的舞步,倒退间丈量出完美的轨迹。十几米的焊缝在他脚下延展成流畅的诗行,没有断点,没有迟疑,只有光与火的协奏,在钢铁的躯体上镌刻永恒的印记。

“我们公司生产的大吨位高速货车沿着‘一带一路’远销到澳大利亚、巴西等国家,让世界见证了制造业的中国速度。”40年来,刘志彬创造了50余项焊接新工艺、新技术,拥有36项国家专利,100余项操作方法和绝招绝技被著书成册。他亲历和见证了中国高铁和大吨位高速货车从追赶到领跑,从手工电弧焊操作到机器人数字焊接。他参与制定的焊接标准,正在成为国际标准。

在我的印象中,大国工匠应该是那种满脸风霜,风尘仆仆的样子,但看到刘志彬,让我有些惊讶。声音爽朗,性格温和,一双睿智透彻的眼睛,写满了经历的沧桑和对事业的执着,这就是我们新时代的产业工人应有的样子!

刘志彬靠一把焊枪,赢得无数“军功章”。

扎根中车制造近四十年,从普通焊工到技术大拿,从车间职工到市总工会副主席、全国劳动模范,刘志彬用辛勤努力“焊接”出了不凡的事业之花。

刘志彬的“七彩”人生梦,从小的时候就开始编织。

1967年1月,冬日的涿郡大地冰天雪地,松林店镇永兴庄村的一户人家却暖意融融。一声清亮的啼哭骤然划破寂静,带着破土而出的生命力,叩开了崭新的人生篇章。这个呱呱坠地的婴孩,便是日后以匠心惊艳世人的大国工匠——刘志彬。

1982年,初中毕业的刘志彬带着青涩,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彼时的他,已开始在心底勾勒未来的模样,用少年的热忱编织着属于自己的人生蓝图。

踏入技校的大门后,刘志彬便一头扎进了铆焊专业的知识海洋。班级里,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像不同方向汇聚而来的溪流,带着各自的故事与梦想。

作为班里年纪最小的学生,刘志彬却有着超乎年龄的沉稳与坚韧。他小小的身影穿梭在教室与实训车间之间,眼里闪烁着求知的光芒。课堂上,他总是挺直脊背,专注聆听老师讲解焊接原理;实训时,他又像一块海绵,不放过任何一个实践的机会。

这个少年以不输于哥哥姐姐们的懂事与勤奋,在知识的沃土上默默扎根,向着心中的目标奋力生长。

其中有一件事情,让刘志彬终生难忘。刘志彬最喜欢实作课,尤其是电焊课。授课的马老师手中焊钳随心所欲,焊出来焊缝整齐漂亮。

刘志彬一直梦想什么时候能像老师一样,每次练习,他都叫老师来自己的工位,给做演示,因为他想沾老师剩余半根焊条的“便宜”。每天实习课,刘志彬只能领到5根焊条,不一会儿就会焊完。马老师看到刘志彬进步很快,就多给他发了一根焊条作为奖励,鼓励说:“去,给他们表演一下!”

拿到焊条的刘志彬一脸兴奋,感觉就像站在了领奖台上。

有人说,刘志彬天生就是干焊工的料。

1985年7月,刚刚技校毕业的他怀揣着自己的青春梦想,满怀激情地投身铁道部石家庄车辆工厂,从此与中车制造结下不解的情缘。

当时,工厂生产班组技校生少,车间考虑到刘志彬作为技校毕业生,技能素养比较高,就直接把他安排到配一班干电焊工作。因为这个班组负责生产焊接副风缸、降压室,制动拉杆链等关键钢结构部件,它关系到铁路货车的行车制动安全。

配一班薄板焊接产品比较多,薄板都是1-1.5mm的,考量着焊工手眼的配合和基本功,一般的电焊工需要从事五到六年,才能适应这项工作。

当刘志彬第一次握住焊枪,那冰冷的金属杆仿佛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他与“焊工”这份平凡却不普通的职业紧紧缠绕,自此,他的人生便与飞溅的焊花、滚烫的钢铁结下不解之缘。

电焊工的世界,是汗水与火花交织的战场。焊接时,刘志彬常常保持一个姿势,像尊凝固的雕像,任由时光在腰酸腿疼中悄然流逝。每一次俯身,都是与疲惫的较量;每一次抬手,都饱含着对精准的执着。

可这些磨难,从未让他松开紧握焊枪的手,反而在他心中点燃更炽热的火焰,驱使他在这条布满艰辛的道路上,一步一步,坚定地走下去。

与刘志彬一样在大同技校毕业的学生,共有15个人分到石家庄厂,因为条件艰苦,后来纷纷调离工作岗位。而刘志彬坚如磐石。

刘志彬的成功,依靠的是执着坚韧、精益求精和常人无法想象的勤奋刻苦。

春去秋来,岁月的齿轮在焊接的星火中缓缓转动。刘志彬穿梭于一个个复杂的钢结构间,寒夜的霜花曾凝结在他的眉梢,盛夏的汗水常浸透他的衣衫。在电弧焊的世界里,他已能与飞溅的焊花默契共舞,而这并非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他如同一位执着的行者,向着焊接技艺的高峰不断攀登。

无数个日夜的打磨,让他的技艺愈发精湛。当工友们望向这个年轻却沉稳的身影,眼中满是敬佩——曾经青涩的少年,早已在焊枪与钢铁的对话中,成长为令人信赖的老高压焊工,用双手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匠心传奇。

2003年,随着公司工艺提升改造,刘志彬和公司工艺人员一起设计了风缸生产自动线,实现了副风缸、降压式室等系列制动缸的流水式生产。

原来风缸等系列产品是地摊式生产,从预煨弯、手工卷圆,都由手工操作。每一道工序,都需要搬倒,费时费力。当时,一个风缸50多斤都是人工抬起来,每天搬倒十几回。为改进工作方法,刘志彬和工友们设计了流水线和压装工装,解决了搬倒和找圆,直接压装组装,流水转入下工序。后来,刘志彬采用温水试压,改变了原来冷水试压误判问题,保证了行车安全,效率提高了2倍。这也成为刘志彬的第一个专利。

2004年,厂里接到铁道部一批新造车的任务。根据要求,这批新造车必须采用自动焊接完成。当时的行业内,自动焊大多采用专机线设备。新上一条专机线,需要大量的资金,当时的工厂根本无力购买。即使凑来资金,购来设备仍需要较长时间,根本不能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生产任务。

“厂里有一台闲置下来的进口焊接机器人,你能不能改造一下,直接应用到新造车枕梁的焊接工艺上。”紧急关头,厂里领导找到了刘志彬。

在当时,焊接机器人在企业并没有广泛应用。这个洋玩意儿该怎么使用?拿到这个课题的刘志彬煞是耗费了一番苦心。

机器人臂展固定,焊接相对局限。通过研究机械手的焊接规律,刘志彬依靠丰富的焊接经验,调整焊枪角度等,为焊接机器人配套制作了合适的工装。

通过一个月的调试,这台闲置已久的焊接机器人就这样被“满血复活”。

小小的电焊工有大大的造车梦,一把焊枪也能成就大国工匠。

时光的长河波浪起伏,刘志彬在焊接技艺的天地里逐浪前行。1991年,命运的聚光灯聚焦在他身上,凭借精湛的技艺与不懈的努力,他冲破常规桎梏,破格考取技师资格,成为厂里熠熠生辉的最年轻技师。

十年光阴转瞬即逝,2001年,面对年龄的限制门槛,刘志彬再次以实力打破规则,破格斩获高级技师头衔。岁月在他身上沉淀的不仅是经验,更是超越常人的勇气与魄力,让他在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2013年,刘志彬将视野投向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一举取得国际焊接技师资格,让世界见证了中国工匠的精湛技艺。2022年,他又踏上新的征程,成为全国第一批特级焊接技师,站在了行业的顶端。

这一路走来,他用汗水与坚持铸就荣耀,在焊接领域留下了深深的足迹,成为当之无愧的行业标杆。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工艺、新技术在冷作精确装配工艺方面发展迅速,刘志彬利用装配技巧和焊接原理,采用精度高的卡尺、千分尺等量具,配以可操作的加紧定位工装,保证了钢结构部件的组装精度,破解了焊接3至5mm误差的神话,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2008年,公司新造车开始大批量生产,新引进一百五十余万元的C70型铁路货车端墙生产线正在安装。

“这个不能改,不符合焊接原理,我们公司研究多年了,如果要改,出了问题你们自己负责!”专机制造厂家安装主管对刘志彬提出质疑。

原来,刘志彬在与安装厂家沟通端墙生产线时,发现其原设计端板与脚柱板焊缝是盲点焊缝,焊枪角度和焊缝近似垂直,设计要求必须用手工气体保护焊焊接,可是用手工焊接,焊工的身体受平台限制既不好操作,又不能保证焊接质量。

刘志彬认真分析装备原理和焊接质量要求,认为可以改为自动焊接,这样既提高焊接效率,更利于保证质量。

刘志彬笑着耐心解释:“你别着急,我给你演示一遍,可以的话,按我的办,不行的话,还按原来设计的干。”

艺高人胆大。刘志彬凭借自己长期积累的焊接经验,当场试验。只见他娴熟地调整焊接参数、转移焊枪夹紧装置,调整焊枪……焊接漂亮完成。大家一下围了上来,冲刘志彬竖起大拇指。

2017年,以刘志彬名字命名的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刘志彬围绕铁路货车造修、高铁空调、新能源汽车等开展焊接技术攻关,参与了18项标准的制定。他起草了教育部1+X国家轨道交通装备焊接职业技能等级鉴定标准,主编的培训教材在全国发行。

刘志彬针对新产品较多、生产节拍较快、技能人员识图能力较差、现场工艺不完善等特征,提出在生产现场实行新的岗位培训模式——现场工艺讲座。

“为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焊接技术工人队伍助力添柴,是我的责任,也感到自豪。”刘志彬欣喜地表示。他还先后被聘为第七届全国职工焊接技能大赛的命题专家和副裁判长,并参加了“技能强国——中工云课堂”的授课。

刘志彬不仅是一位孤独的探索者,更是一位无私的引路人。他将自己多年积累的精湛技艺与宝贵经验,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如同春风化雨,滋养着徒弟们的成长之路。

在刘志斌的悉心指导与严格要求下,他的徒弟也如破土春笋般茁壮成长。马振峰、李强等获得中国中车首席技能专家、资深技能专家和技能专家,马振峰等获得河北省突出贡献技师,李强获得河北省劳动模范、河北省能工巧匠、石家庄市金牌工人荣誉称号……

岁月更迭,焊枪换了一茬又一茬,可他追梦的姿态从未改变。在焊花飞溅中洗礼,在弧光闪耀中升华,刘志彬一路走来,从未歇鞍。

2025-06-28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75164.html 1 钢铁“绣花”人(报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