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新光 通讯员 宋海娟
编者按
曾经的矿山“伤疤”经系统治理后,蜕变为生态公园。邯郸市九龙山生态修复公园对标5A级景区,打造集观光休闲、运动体验于一体的生态空间,直接惠及周边群众;通过盘活闲置土地,腾挪出1756亩建设用地指标,为武安产业升级提供土地要素支撑。紫山修复工程则以年均60余万人次的游客流量为引擎,带动周边餐饮、旅游等业态发展,推动丛台区西部生态示范区向“餐饮+观光+研学+养老”的复合型经济带转型。
实践表明,生态修复不仅是对历史欠账的系统性治理,更是资源枯竭地区转型发展的突破口。通过将生态治理与全域旅游、产业振兴、乡村振兴深度融合,邯郸西部成功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的良性互动,让群众既成为生态修复的参与者、建设者,更成为实实在在的受益者,为全国矿山生态修复与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邯郸样本”,实现生态、社会、经济效益多重跃升。
初夏清晨,鸟鸣啁啾。武安市康二城镇兴盛庄村村民张利涛推门而出,骑上自行车穿行在村旁公路上。眼前,花海绿廊绵延,三湖、六潭、六溪水系如翡翠散落,与片片绿意交相辉映。
“家门口这么美,就像生活在公园里。”张利涛由衷感慨。
然而,这如画风光曾是张利涛不敢想象的。在他的记忆中,村子曾被十几个小煤窑包围,“穿白衣服出门,一圈回来就变黑了”。灰尘弥漫,夏天也不敢开窗。山上稀稀拉拉的树,也总是蒙着灰黑的尘土。
时间回溯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九龙山区域煤矿、煤场、“散乱污”企业密布。长期开采导致岩石裸露、渣石遍地,荒山、渣山、垃圾山“三山”叠加,满目疮痍。恶劣生态严重影响着周边群众的生产生活。“污染太重了,很多年轻人都走了。”张利涛回忆道。
转机始于2019年。武安市委、市政府借承办第四届邯郸市旅发大会之机,斥资5.5亿元,全面启动九龙山矿山生态修复工程,将其定位为构建“邯郸西部生态屏障、武安东部生态新区”的核心抓手。规划以山脊线为界:西部为基础绿化区,密植乔灌花木;东部为公园核心建设区。
“九龙山矿山生态修复公园位于邯郸正西、武安正东各10公里处,总面积12平方公里。”武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生态修复股负责人王书平介绍,工程首先关停“散乱污”企业、拆除违建、整治渣山、填充废弃井筒,在此基础上精细规划。通过填埋、重塑地形、覆土修复山体,同步实施地质灾害治理、造林绿化、水系疏通等工程。
水系建设则巧借自然。依据山体现状和采矿形成的水系基础,共建设6条水系,营造出三湖、六潭、六溪的柔美水景。更妙的是,工程将煤矿废弃的“管子井”变废为宝,作为景区绿化和水系水源,形成水域面积500亩、总库容超百万立方米的生态水体。
绿化是生态修复的关键一步。在河北省自然资源厅指导下,秉承“适时适地适树、顺应自然、师法自然、再现自然”理念,九龙山区域完成景观绿化3000亩,基础绿化11500多亩,栽植松树、油柏、刺槐等耐旱树木超200万株。如今,东部公园树木常绿比超70%,覆盖率超80%,昔日的“三山”华丽转身为山花烂漫、绿树成荫的生态画卷。
此外,公园充分利用原有山形地貌,建设6个观景平台,打造农禅花谷、龙蟠花堤、姻缘谷、桃林秘境、煤矸新绿等精品节点,成为市民游客运动、休闲、赏景的理想之地。
6月初,漫步九龙山矿山生态修复公园,满目翠绿,湖光潋滟。依山势而建的彩色步道蜿蜒于绿海之中,游人骑行打卡、结伴野营,悠然自得。“6年前这里遍布废弃井筒,人都进不来,如今真是天壤之别。”公园管理处工作人员感叹。
生态环境的蝶变也改变了张利涛的人生轨迹。2005年退伍后,他和村里多数年轻人一样离乡打拼。2022年,家乡变美了,他选择回归,并当选为村党支部委员。
“家门口这么美,原来做梦也想不到。”兴盛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根立感慨,“以前村民大都在煤矿打工或者跑煤炭运输,煤矿关闭后生计断了,加上环境差,很多人搬走了。现在都想回来,连废弃多年的老宅院都成了‘香饽饽’。”村容村貌提升吸引大量游客,村民顺势发展起民宿、餐饮、农家乐,旅游旺季一房难求。
矿山披绿,百姓增富。居住在村里,就是居住在公园里,幸福指数忒高了。依托景区,全村统一规划、招商引资,建设绿色生态庄园综合体,打造属于村庄的“金山银山”。张利涛透露,村庄正谋划发展康养产业,已吸引北京、广东等地客商前来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