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市工商联以“强基础、创‘四好’、出特色”为主线,以创新体制机制为抓手,构建起覆盖全域、特色鲜明的商会发展体系
本报讯(孙兴兴 赵国政 王超)从新兴产业商会的破茧而出,到乡镇商会的全域覆盖,从“四好”商会的标杆引领,到特色品牌的百花齐放,沧州商会组织正成为激活经营主体、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截至2025年4月,全市工商联系统所属商协会数量达135家,实现“标准化”全覆盖,市级“四好”商会14家,55家商协会拥有特色品牌,形成“组织强、服务优、品牌亮、活力足”的商会发展新格局。
创新体制机制
构建“四梁八柱”
多元布局,织密组织“一张网”。推动商会组织向新兴领域、县域经济和基层末梢延伸。市级组建新能源协会、医疗器械商会、电子机箱协会,搭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专业化服务平台。县级以县域特色产业为基础,推动组织行业协会,形成“产业联盟+会员企业”的联动模式。乡镇商会组建工作全面推进,沧县19个乡镇、南皮9个乡镇已率先实现商会全覆盖。制度创新,筑牢发展“硬支撑”。修订《直属商会管理办法》《会长述职办法》,出台《“标准化”商会评选细则》,从队伍建设、阵地建设、制度建设、服务发展4个维度设置32项指标,推动111家商协会全部通过标准化认证。创新实施“轮值副会长”机制,每月由1名企业家副主席或副会长牵头开展“六个一”活动(一次主题调研、一场政策宣讲、一轮企业走访、一次银企对接、一场产业论坛、一个合作项目)。提质增效,打造服务“金招牌”。支持商协会举办特色展会,沧州市塑料包装商会连续两年举办国际博览会,吸引德国、日本等20国客商参展,成交金额15亿元;任丘门窗协会第八届博览会意向签约金额达3.35亿元,“任丘门窗”品牌知名度提升30%。
特色品牌突围
培育“标杆矩阵”
城市形象的“宣传队”。沧州市饭店烹饪行业协会作为全国“四好”商会,始终聚焦城市品牌塑造,通过“美食+文化”双轮驱动深度推介沧州。协会编制《沧州美食地图》,收录驴肉火烧等36类特色饮食及其文化,联合媒体打造《烟火沧州》专栏进行可视化传播,线上曝光量超800万次,带动“沧州味道”关键词搜索量增长200%。其推动的“0317火锅鸡”等地标美食成功申报省级名品,使沧州饮食文化成为城市形象新标识。此外,协会通过组织全国餐饮企业“沧州游学”活动,促成供应链合作超亿元,既降低企业成本,又让“沧州食材”走向全国餐桌,实现产业推广与城市宣传双赢。县域经济的“加速器”。沧州市服装与纺织商会自2024年成立以来,实现“三个突破性发展”。在组织建设上,吸纳298家会员企业,覆盖纺织全产业链;在品牌建设上,注册“沧州纺织”集体商标,推出“运河霓裳”系列产品,亮相上海时装周;在创新发展上,建立“三创中心”(工艺创新、面料创新、思维创新),引入AI设计系统,使打样周期从7天缩短至2天,2024年会员企业研发投入增长25%,获评“河北省纺织产业创新示范基地”。基层治理的“桥头堡”。孟村辛店镇商会以“四好”商会创建为抓手,构建“组织强、服务优、治理好”的基层商会典范。建立“三位一体”组织架构(领导班子+会员队伍+秘书处),配备专职秘书长统筹5人工作团队,实现服务专业化;设立“法律诊所”,每周三邀请律师坐班,累计解决合同纠纷、知识产权问题37件;牵头成立“乡村振兴联盟”,建设孝老食堂12家,资助贫困学子86名,商会党支部被授予“沧州市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工作成效显著
引领“沧商发展”
组织建设量质双升。商会数量从2023年的87家增至2025年的135家,增长55%;会员数量从10398增加到28488。其中,新兴产业商会占比达25%,乡镇商会覆盖率超60%。“四好”商会创建成效显著,14家市级“四好”商会中,7家获评国家级,数量居全省前列;55家商协会形成“一会一品牌”,涵盖党建、服务、发展、公益四大领域,品牌辨识度和影响力显著提升。社会影响持续扩大。沧州商会改革经验,特别是“副主席副会长轮值”“标准化商会”等创新模式被《中华工商时报》等中央媒体多次报道,“沧商先锋”“玫瑰余香”等特色品牌已成为沧州民营经济的闪亮名片。多名商会会长当选省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充分彰显沧州商会的组织凝聚力和社会影响力。共富行动彰显担当。2023年洪灾期间,15家商协会迅速行动,捐赠款物138万元驰援涿州、涞水灾区。2025年春节前夕,沧州市河南商会、沧州市浙江商会、沧州市湖北商会开展暖心行动,捐赠300件棉服,助力困难群众温暖过冬。“万企兴万村”行动中,55家商协会精准对接46个乡村,信誉楼公司通过“互联网+扶贫”模式,三年累计收购新疆农产品3000万元,带动500户农民增收。市工商联举办新春助农年货节,汇聚300家企业与品牌,吸引客流8.3万人次,实现销售额530万元,线上曝光超1100万次,有效激活消费潜力,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