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国内国际

文脉传承激荡隽永“中华韵”

游客在秦皇岛市山海关区老龙头景区游览。新华社发

□新华社记者

襟江带海,通衢八方。在中国辽阔的版图上,东部地区控扼河海交汇之枢,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千年文脉绵延不绝,开放胸襟兼容并蓄。

如今,潮涌东方,气象万千。传统文化与时代脉搏同频,千年文韵为现代经济赋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动实践正在东部地区的创新发展中浩荡铺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匠心保护,永存历史记忆

泉州作为宋元时期中国的海上商贸中心,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在这里“邂逅”,缔结出东西文化和谐共生的城市景观,也积淀了刺桐城多元包容、爱拼敢赢的文化底色。

“多元包容的文化基因融入泉州的城市肌理,至今闪耀着融合之美。”泉州市博物馆馆长黄明珍说。

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城市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城无形的优良传统。

“泉州的遗产是鲜活的。老百姓生活在遗产里,遗产就在身边。”泉州文旅集团宣讲队队长颜静怡说,作为“活着”的古城,古老的建筑、艺术、风味与现代的生活方式在泉州相得益彰,碰撞出无穷魅力。

发源于燕山深处的大石河,蜿蜒淌进京西南的辽阔平原,在房山区琉璃河镇拐出一个L形。

三千年前,周初“三公”之一的召公来此地主持营建封国燕的都城。如今,考古人在这堆积的地层间挥动手铲,一铲一铲揭示出北京的“城之源”。今年4月下旬,北京琉璃河遗址入选“202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发掘仍未结束——“五一”假期后,负责人王晶重返考古现场,与工人们一起清理一处城壕附近的遗迹。

“这轮发掘进一步揭示,正是在西周初期,处在边地的北京逐渐融入中原文明。”王晶说,遗址见证了北京逐渐从一隅之地发展为一国之都的关键转变,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例证。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院长郭京宁表示,此轮发掘利用最新的测绘手段、信息记录手段和文物保护技术,对文物进行了精细化发掘,弥补了几十年前现场文物保护技术的不足。

杭州城北、良渚港畔,“文润阁”如同一幅古典山水画,尽显古韵之美。

在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修复工作室,修复师袁辉为记者展示了一件修复完成的清代契约。按照百年乃至千年的存放标准,杭州馆开展对不同介质版本的分级分类保护,已完成对23批次4万册(件)重要藏品的消杀和上千件古籍、拓片、契约文书的修复。

“我国历来重视文献和古籍的收藏保护,这是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重要原因。”中国国家版本馆杭州分馆副馆长陈瑜说,“当观众看到这些藏品历经沧桑依然保存完好,会生发出更为坚定的文化自信。”

恒久传承,赓续中华文脉

立夏时节,山东曲阜孔子博物馆内,72棵杏树青果累累,一群身着汉服的学生踮起脚尖,轻触树枝上毛茸茸的青果。

“古人将‘杏坛’作为孔子兴教的象征,后人用‘杏坛’指代教书育人之所。”讲解员许泽坤指着枝头青杏说,“这72棵杏树,既致敬孔子开创教育之先河,也代表着孔门七十二贤的精神传承。”

齐鲁文化,如泰山般厚重深沉,在礼乐传承与杏坛讲学中,淬炼出崇德尚义、经世致用的精神品格。

从儒学课程到汉服体验,从非遗研学到创意手工,“五一”假期,孔子博物馆开设了15项特色研学课程。

文脉弦歌不辍,薪火世代相传。

“五一”假期期间,海南省五指山市毛纳村游人如织,不少游客与身着传统黎锦服饰的村民共跳竹竿舞,深度体验浓郁的民族风情。

“从起初游客只是好奇地看看,到现在踊跃购买黎锦元素文创产品、体验黎锦制作技艺,我深刻感受到黎锦文化‘火’起来了。”返乡创业青年陈孟丽说。

黎锦逐步“出圈”背后,是持之以恒的保护与传承。

多年来,非遗工坊通过开展技能培训、产品设计、提供订单式就业等方式,带动数百名乡村织娘就业增收。

非遗传承,关键在人。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保护发展五年行动计划出台,“非遗项目进校园”积极推进,“黎锦学堂”设立……黎锦技艺的保护传承和创新性发展进一步加强。

文明润泽沃土,精神辉映征程。

五四青年节当天,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在津门大地开展。在烈士纪念碑前追思先烈、追忆历史,在平津战役纪念馆内围坐分享、畅谈感受……

30余名青年师生参加了平津战役纪念馆与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开展的这堂思政课,用脚步“丈量历史”,重温峥嵘岁月。

“行走在历史遗迹间,触摸斑驳的历史遗存,就像与先烈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天津师范大学研究生张勇深受触动,“我们要用青年声音讲好历史故事,将英烈精神转化为‘强国有我’的行动自觉。”

创新发展,激扬文明力量

“五一”假期,河北山海关景区新推出了实景演出《长城战鼓》,演员身着铠甲,擂动巨鼓;游客穿梭其中,仿佛置身长城古战场。

“这鼓声都和我自己的心跳同频共振了!”赵先生特意从辽宁鞍山赶来观看这场演出,“这一刻,我突然懂了为什么说‘长城内外是故乡’。”

燕赵侠风,世代相传。在这里,长城文化不仅是历史记忆,更转化为文旅产品,推动着地方经济发展。“五一”假期,山海关区接待游客51.14万人次,同比增长7.61%。

“我们要在加强保护的同时打造更多特色项目,让古老的长城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山海关区旅游和文化广电局局长蒋立彬说。

筑牢红色资源的保护根基,更要实现活化利用。

位于上海的中共一大会址,古朴庄重的石库门小楼,已成许多人心中独具魅力的城市文化地标。

“团结就是力量!”5月1日早上,青春高亢的合唱在纪念馆门前响起,来自上海音乐学院和上海师范大学的青年共同唱响革命歌曲,引发市民游客共鸣。

纪念馆内外,多种体验和展览传递着红色精神:参观者可以通过汉字解码、文物探索等闯关活动,全面了解百年前的五卅运动,也可以戴上VR设备,从“初心码头”登船,感悟新青年的昂扬风采。

“我们将红色元素融入新时代城市生活,希望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对党的初心使命形成深刻记忆和情感共鸣。”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委书记、馆长薛峰说。

千年文韵,不断赋能现代经济。

“一条平江路,半座姑苏城。”位于苏州古城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古老宅第比比皆是,苏绣、宋锦、苏扇等非遗项目汇聚于此。

“文”火烹出“热”经济。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五一”期间,江苏省接待游客人次和游客消费总额同比分别增长15.62%和14.79%。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人文经济学实现从理念到实践的关键环节。”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杨志纯说,文化创新创意在烟火气、文艺范、科技化的邂逅中竞相迸发,丰富厚重的文化资源优势正不断转化为新的发展优势。

在历史纵深中寻找答案,于现实维度里把握脉搏,行走于祖国东部,我们目睹文化根脉的千年传承持续激荡出隽永的“中华韵”。

(据新华社北京5月13日电)

2025-05-14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72362.html 1 文脉传承激荡隽永“中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