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经济时政

攻克“卡脖子”难题 培育专业队伍 建立创新联盟

河北推动盐碱地资源向绿色产业转化

本报讯(记者吴苗苗)5月9日至10日,环渤海(黄骅)盐碱地综合利用学术研讨暨现场观摩会在黄骅市举行。会议通过学术交流、现场观摩、研讨对接三个环节,全方位展示了近年来河北省盐碱地综合利用科研成果,促进交流合作,扩大综合影响力,推动盐碱地综合利用迈上新台阶。

记者从会议上了解到,河北省盐碱地分布广泛,现有各类盐碱地583.42万亩,其中盐碱耕地达570.25万亩,占比97.74%,主要集中在沧州市,滨海平原盐碱耕地占比高达85.86%。从盐渍化程度来看,轻度盐碱耕地居多,占比80.34%,中度和重度盐碱耕地分别占比17.77%和1.89%。这些盐碱地具有地下水埋深浅、矿化度高、土壤结构差、含盐量高、肥力低、淡水资源匮乏等特点,给农业生产带来极大挑战,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破解多重障碍因子成为盐碱地综合利用的关键难题。

面对这一困境,河北省在盐碱地治理与综合利用方面持续发力,多年来,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按照“以地适种、以种适地”思路,组织多个单位针对滨海盐碱地障碍因子开展研究。在耐盐碱作物植物新品种培育方面,育成了10余个旱碱麦品种,在特定盐碱地示范田亩产可达220—500公斤;冀酿2号高粱在含盐量0.3%—0.4%的盐碱地亩产350—550公斤;垦育88、“滨稻8号”等水稻品种耐盐能力强,品质达国优2级米标准,亩产超750公斤;还有多个油用向日葵、蔬菜、果树、棉花、牧草新品种,适应不同盐碱程度土地,产量可观。耐盐碱果树砧木筛选同样成绩优异。选育出的盐星海棠砧木提高了苹果耐盐性,筛选出的7个耐盐碱杜梨优系为梨产业在盐碱荒滩发展奠定基础。

在盐碱地专用肥料及土壤调理剂研制上,也取得重要进展。研制出的作物种子包衣剂、生物有机肥、耐盐菌剂、有机液体肥等在沧州中度盐碱地规模化应用,使玉米、小麦、苜蓿显著增产;以水稻秸秆等为原料的土壤调理剂,应用2年后能大幅降低耕层土壤含盐量,改善土壤结构和肥力。同时,研发了一系列盐碱地改良与利用关键技术及模式。如轻度盐碱地冬闲田牧草绿肥复种技术、中度盐碱地苜蓿旱作与粮草轮作技术、重度盐碱地生物农艺改良培肥技术、设施蔬菜咸水淡化及多水源利用技术、盐碱地基质栽培技术、滨海盐碱地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技术等,通过这些技术,不同程度盐碱地的土壤得到改良,作物产量显著提升,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此外,还研发了盐碱地设施栽培、原土绿化等技术,并建设示范基地和研发平台,加速成果推广应用。

为进一步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河北省多管齐下。组织开展盐碱地资源状况调查,结合土壤三普成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摸清盐碱地资源家底,为科学利用和生态建设提供依据。制定综合利用规划,明确不同区域、类型和盐碱程度土地的利用目标与措施,对沧州市盐碱耕地调规政策进行研究,构建粮草轮作体系。加强科技支撑,利用已有科技成果,建设农业创新驿站,提升试验站水平,加快成果推广与创新,同时加强耐盐植物相关研究和关键技术产品攻关。建设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区,在沧州市、唐山市、张家口坝上地区分别规划建设示范区,攻克关键技术,展示最新成果,推广应用成熟技术和新品种,构建盐碱地特色种业链条。创新体制机制壮大龙头企业,出台深加工支持政策,支持盐碱区域内特色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打造紧密利益联合体,促进一二三产融合,提高盐碱地综合利用水平。

“河北省在盐碱地综合利用方面的成功经验,不仅为当地农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也为全国盐碱地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接下来,我们将坚持创新驱动,攻克盐碱地治理‘卡脖子’难题,并推动盐碱地资源向绿色产业转化,打造‘生态—生产—增收’链条,同时强化人才支撑,培育盐碱地治理专业队伍,建立‘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联盟,让盐碱地成为农业发展的新沃土。”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农业资源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侯升林说。

此次会议由河北省农业农村厅指导,省农林科学院主办。

2025-05-14 攻克“卡脖子”难题 培育专业队伍 建立创新联盟 2 2 河北经济日报 con172352.html 1 河北推动盐碱地资源向绿色产业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