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通讯员张景兴 宋文峰)近日,南大港湿地迎来鸟类繁育期,白琵鹭、苍鹭、草鹭、普通鸬鹚等珍稀鸟类在芦苇荡中筑巢、孵化、育雏。
在南大港湿地,成群的苍鹭、草鹭已开始在芦苇丛中筑巢,巢穴密布如繁星点缀。工作人员通过监测发现,部分苍鹭雏鸟已破壳而出,幼鸟张口求食的画面随处可见。普通鸬鹚则在浅水区忙着捕鱼,为巢中的雏鸟储备食物。白琵鹭作为国家二级保护鸟类,往年繁殖期多在5月至7月,但今年观测显示,其已开始孵化。据湿地保护区管理部门介绍,目前湿地内白琵鹭种群数量达数十只,部分成鸟正轮流孵蛋。
据悉,今年苍鹭、白琵鹭等鸟类的育雏时间比往年提前了10天左右,这一现象与近期气温升高、湿地生态修复成效密切相关。南大港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工作人员王宽表示,今年4月初气温较往年同期偏高,加速了芦苇、水草等植被生长,为鸟类提供了更充足的隐蔽场所和食物资源。同时,湿地近年来通过生境岛营造、水系连通等生态修复工程,优化了浅滩、水域与陆地的生态空间,形成了“水域—浅滩—生境岛”立体生态系统,为鸟类繁殖创造了更稳定的环境。
此外,湿地实施的“AI智能监控+人工巡护”全天候保护机制,减少了人为干扰,也让鸟类更安心地开展繁殖活动。
南大港湿地作为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的重要中转站,近年来持续加强湿地生态修复,鸟类种群数量显著增长。目前,湿地内记录鸟类达272种,仅国家一级保护鸟类就达到17种,迁徙候鸟数量较5年前增长4倍。